這幾條路為沿途的第四都、第七都也留下了一些人口和大量生意,淘金工從哪去的,就會從哪返回,他們手里的金沙會以消費的方式,留下一些,豐富當地的貿易。
大量人口涌入大平原的同時,歐洲人炸開了鍋。他們倒是沒有聽到黃金的消息,讓他們炸鍋的是,大東洲航線打通,而且在哪里真的碰到了中國商人。中國南方的宋人和中國北方的燕人,都在這里建立據點。他們手里不但有中國絲綢和瓷器,還有來自東洲的,不輸給印度棉布的瑪雅棉布。
最讓歐洲人心動的是,南宋商人從三佛齊帶來了海量的香料。由于中國路途過于遙遠,南宋商人輸送到東洲的大宗商品,并不從南宋販運,而是從印度采購,三佛齊的香料,印度的絲綢其實才是主流,而瓷器早就在印度脫手,哪里輪得到歐洲人。
一艘探險隊的回歸,帶回去的貨物,就讓歐洲商人收回了比兩次探險多得多的成本。歷史上,麥哲倫進行環球航行的時候,西班牙國王給他投資了八百萬馬拉維銀幣,結果麥哲倫花費了數年時間,最后只有十三個人,帶著僅剩的一艘船回到了歐洲,結果帶回去的香料,依然收回了成本。
歐洲人進口的東方商品,經過昂貴的陸路運輸,加上沿途各大商業城市的稅收盤剝,價格翻十倍都不止。因此一次直航的利潤是以數十倍計算的,早期利潤超過六十倍是常態,百倍也很正常。
這次跟宋商的貿易,雖然不是直航,卻主要是在海上航行,不但沒有過境稅的成本,而且海運運量巨大,一艘宋國萬石海船,送過去的貨物,足以裝滿十艘歐洲海船,運回歐洲就是十萬銀幣的收入,一次航海收入,超過英國、瑞典這樣的小國的財政收入。十八世紀,瑞典的哥德堡號商船,往返中國一次的收益,抵得上瑞典人一年的生產總值,數年的財政收入。
可以說,對此事歐洲一些小國來說,跑一趟中國,事實上相當于他們國家的全部人口干一年創造的價值。
這樣的收益,值得商人們瘋狂。更大規模的合作開始進行,法國人發現,他們從沿海出發,沿著西班牙、北非海岸前往東洲非常便利,英國人則發現,回航的海流正好掃過英國海岸。
英法兩國的商人集團迅速聯合,兩國君主大力支持,葡萄牙和卡斯蒂亞的商人也不甘示弱,紛紛組建商隊,派船去貿易。
歐洲人瘋狂向西沖向美洲,中國人跨過落基山脈,開啟了東進運動,兩大勢力在美洲東岸交匯,讓這片尚未開發的熱土,迅速卷進了世界大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