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條溝通遼河和松花江的水道,將東北兩大水系徹底溝通的運河,對東北自然有很大的好處。但這樣一條容易修建,沒有技術難度的運河,卻歷經千年,都沒人愿意修建,不是沒有原因的。連清朝都沒有想過修建這條運河,就是因為不劃算。
修建運河,投入動輒千萬,需要勞力得用十萬計算,這些都不是東北經濟所具備的。因此哪怕到了21世紀,中國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復興,也沒考慮過修建這條運河。
可是李睿集團義無反顧的投入了,每年投入一千萬貫資金,招募十萬工人,計劃七年建成。總投入高達七千萬貫。這筆錢一百年都收不回,后續的維護成本很可能比通行費還高。對于任何一個生意人來說,這都是一筆爛透了的生意。
他們當然不是從經濟上考慮,更多是考慮政治和軍事。這條運河修通,將可以直接將遼河流域的物資輸送到松花江,接著利用松花江水道輸送到黑龍江流域,而黑龍江上游,則跟蒙古人的斡難河一帶連同。到時候一條船,可以徑直開進蒙古地區。
但這個理由并不充足,因為黑龍江不是一條封閉的內河,而是一條有出海口的大河。雖然出海口每年都有半年的冰封期無法通航,可內運河就不冰凍嗎?東北河運發展不起來的最大原因,就是每年有很長時間的冰期。
因此這條河充其量是密切了遼河和松花江之間的聯系,同時縮短了從內地到黑龍江上游的距離而已。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證明運河的價值,運河剛剛通航,東藩府就發動了對林木部族的大型戰爭,其中絕大多數物資,都是從這條運河輸送的。否則以原來的草原商道,根本不可能支撐幾十萬大軍深入貝加爾湖地區作戰。
物資先水運到斡難河上游的不兒罕山城,在從這里走陸路翻過不兒罕山輸送到狼居胥城,在從這里走水路輸送到北海,只需要走三百里左右的山路,而且是已經修建的十分寬闊的,可以行使車輛的官道。
戰爭中這條水道體現出來的價值,戰后繼續發揮著作用,大量取代狐狼道陸路運輸,基本上所有的大宗貿易都開始改走水道。對于東藩府來說,維持這條運河的投入,自然是入不敷出。可對于偏居大陸腹地,跟外部溝通困難的漠北部族來說,相當于激活了他們的出海通道。
每年大量物資從這里深入草原,草原上的商品又從這里輸送到漢地,貿易額飛速擴張。其中的利益,對漢人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可對草原部族來說,卻是巨大的財富。蒙古人跟塔塔爾人開始激烈的爭奪也里古納河的控制權,其實就是為了控制這條出海水道的上游。
修建遼東運河,打擊蔑兒乞人,設置北海都護府,這些年東藩府向北方投入了巨大的資源,而且沒有上限,似乎要繼續無休無止的向草原擴張,而他們下一步目標,則盯上了跟東藩府保持了長久友好關系的契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