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開發,讓宋人在大多數領域中,跟燕國的差距都在拉大,比如紡織工業,皮革工業,冶金工業,可唯獨在造船產業上,雙方并駕齊驅。宋人的造船技術和規模,都不輸給燕國。應用于軍事上,兩國水師不管是裝備水平還是戰斗力都旗鼓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
一旦開戰,綦業確信在陸地上燕國還是能占據優勢,但在大海上,很難占便宜。幾年前的戰爭就是例子,兩國水師展開了世界范圍內的鏖戰,損失相當,而且都很慘重。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下一場戰爭,綦業一定不會選擇在海上開打。因為最好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最大的可能是慘敗,因為宋人能得到歐洲人,南印度人的支持,有能力威脅大燕的海外基地。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綦業很清楚。那就是宋人更開放,宋人的港口愿意向夷人開放,而燕國的基地,排擠夷人。這樣的政策,是李慢侯時代定下的,施行了一個甲子。老燕王這么做的道理,綦業也非常清楚,那就是獨占海貿之利,結果是催生了一群富裕的燕國海商。
綦業并不仇富,他家就是最大的名門望族之一。戰爭中,富人的財富更容易為國所用。幾年戰爭,讓燕國積欠了十億貫債務,債主都是富人。
最主要的是,來自海上的財富,不但催生了一個富裕的航海集團,朝廷也大受其利,沒有海外的財富,燕國當年是不可能打造出全民教育的。
因為獨占,就將大量海上勢力逼到了宋國那一邊。要改變也很容易,那就是開放,讓這些海外勢力可以利用燕國的海外基地貿易,那樣很容易拉攏他們,畢竟如今占據著最好的海外基地的,依然是燕國,而不是宋國。
只是在改革上,綦業越來越慎重。他越來越認識到當年老燕王克制的原因,如果他沒有貿然南下滅宋,如今燕國的局面會比現在好很多。財政一定是盈余的,老百姓也沒有那么困苦。
他不敢肯定,一旦開放海外基地,是不是會拉攏到夷人勢力,是不是會損耗本國利益。
結束了漫長的戰爭后,綦業的政策一項比一項保守。財政上盡可能緊縮,降低了官員俸祿,縮減了軍事開支,將軍隊規模壓縮在了三十萬。其中十萬都用來在長江對峙,十萬駐防關隘,十萬防御邊疆。停建了大量豐亨豫大的工程,黃河治理的資金無法壓縮,但是新的運河停建了,各地官署修繕的資金也縮減了。新開征了不少稅收,在獅子口向通過馬六甲海峽的各國商船征稅,在長江上向進出船只征稅,在澎湖向往來商船征稅。還加征十二都等海外領地的商稅。
綦業的目標是,利用剩余的四年任期,將積欠的債務還清,他不想給繼任者留下虧空,以免史書上將后來的問題記在他的賬上。收縮帶來的經濟萎縮,各種生產都比較疲弱,民生更加艱苦。燕國開始經歷長久的緊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