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楓老師你們在這里干什么?快來幫忙!”
彩音不知道什么時候離開了神農身邊來找千禾和川島楓,一見到他們便叫道。
千禾走了過去,疑惑的道:“怎么了?”
“神農醫師說有個病人疑似生吃野味導致呼吸困難和腎臟衰竭了,讓我們趕緊去村子里的藥店買石元草救命。
神農醫師還在為患者做緊急治療,如果十分鐘內不買到石元草那個病人就沒命了!
這個村子這么大,第一次來這個村子我也不知道哪里有藥店,你們不是會影分身嗎?快幫忙一起找!”
彩音第一次發現自己說話竟然可以這么快!
千禾與川島楓對視一眼,隨后每人分出三個影分身尋找藥店。
四分鐘后,千禾找到了藥店,買到了石元草,隨后他又用了一分鐘原路返回。
等到了病患家里,他將藥交給了神農,隨后與彩音等人等在院子外。
看著病患家的大院子,千禾搖了搖頭,這家一看就是生活富裕,不存在生活貧困沒得吃才吃野味的情況。
一些地方生產落后,生活條件艱苦,需要以野味彌補蛋白質攝入不足,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就像是前世生活在極地的因紐特人至今仍然被允許捕殺鯨魚,也是因為如果失去了這種“野味”,他們自身的生存都是一個問題。
但如果在生活富足的情況下,單純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就沒有必要了。
吃野味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風險,為滿足口腹之欲,冒如此大的風險顯然不值,更何況可能害人害己。
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就總結了一大堆不能吃的“野味”:
孔雀肉味咸、涼、有小毒,人食其肉者,自后服藥必“不效”;
鴛鴦雖然好看,但跟孔雀一樣“肉味咸、涼、有小毒”,更可怕是食后頭疼、可以變成終生疾病;
野馬“肉味辛、苦、冷、有毒”,多吃會“生瘡患痢”。
甚至古來一直受到推崇的熊肉,雖然沒毒,李時珍也提醒“有痼疾者不可食”。
只是前世吃野味的習慣歷史悠久,《漢書》中還記載漢代君臣曾分食貓頭鷹;唐宋時期,各地都有特色野味。
早在唐代,果子貍就已出現在宰相的宴席上,到清代幾乎是公認的美食,就連《隨園食單》與《紅樓夢》都有它的蹤影。
例如前世的名菜“龍虎斗”,清代張心泰《粵游小志》記載的龍虎斗還是相當樸素的黃鱔煲田雞。
但到了清末民初,這道菜就變成了蛇煲貓或蛇煲果子貍。
再比如蛇羹,早在宋代就有,可在清末民初的短短數十年里,普通蛇羹依次發展出三蛇羹、五蛇羹、龍虎斗、龍鳳湯乃至終極版的“龍虎鳳”,成了酒宴上最高等級的名品。
還有什么蝙蝠刺身之類的,吃那玩意兒不是嫌命長嗎?
就是在妙木山,天然生長高蛋白高營養無危害的青蟲,千禾也吃不下去,更可況這種不知道帶了細菌、病毒、寄生蟲的野生動物,簡直讓人頭皮發麻。
科學研究表明,許多動物攜帶的病毒、寄生蟲寄生在動物的肌肉、血液、內臟里,煎、炒、烹、炸、煮也無法殺死。
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在對野生動物的獵捕、運輸、飼養、宰殺、貯存、加工和食用過程中擴散、傳播,引發各類傳染病的。
就在千禾思緒漸遠之際,神農的治療也已經完成了收尾。
“幸好這個村子夠大,還有藥店,再加上我的醫術還算湊合,這些忍者們又及時的買來了石元草,否則今天你有十條命都不夠死!以后還亂吃嗎?”神農將病患的傷口縫好后,又將割下來的腎臟用袋子密封好,沒好氣的道。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青年臉色蒼白的連連搖頭,被割除了一個腎導致他元氣大傷,這個教訓估計可以讓他終生難忘了。
“對了,為了防止傳染,最好就將你用過的東西全部消毒,我建議最好的辦法是除了你這個人,其他的全部一把火燒了!”
神農收拾好道具之后,接下來的一句話讓青年本就蒼白無血的臉色變得發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