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內閣首輔張海端上奏折,希望朝廷能一勞永逸,直接平定大越國,收復舊土,永保西南國土安全,朱標將這份奏折拿出來在內閣和朝堂上嚴肅討論,經過一番辯論之后,朝廷似乎真的就打算這樣做了,而對大越作戰豐富的朱棣就被召入京城,因為這次要以朱棣為主將。
理由很正當。
朱棣接到詔書之后,很猶豫,其實他大概也猜到了一些,從陳魁殺了五毒教的人之后,他就意識到情況不妙,何況錦衣衛的行動也不可能完全瞞住朱棣這個西南土霸主。
經過三天的思考,朱棣最終還是決定入京,如果他還能全身而退,離開應天府,那就是證明“天命在我”,如果被留在京城,那就算了,王圖霸業談笑中。
不得不說,朱棣的這種做法,實在是太草率了,只是現實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歷史就是那么不講邏輯。
結果自然就是朱棣被兄長朱標給留在了京城,做一個真正的安樂王爺,而當然對外的說法則是——桂王朱棣認為自己沒有領兵打仗的能力,選擇留在京城,不到西南去受苦。
除了宅子小一些之外,朱棣在應天府的生活,絲毫不比在西南的桂王府的差,甚至美女更多,而朱棣的那些心腹,朱標也展示出作為一個帝王所應該有的心懷,沒有清算,而是給他們立大功的機會,戰場就在西南。
如此,一場風波,就被朱標給平息了,天下太平。
天下倒是太平了,但是朝中卻不是很太平,在現實世界的歷史上,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掉了宰相,在這個世界,朱標也干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只是朱標的手段比朱元璋要溫和許多,這也導致廢除得不是那么徹底。
雖然沒了宰相,但是內閣首輔的權利依舊很大,尤其是這次對付朱棣的過程中,內閣首輔張海端的權利擴大了不少,儼然成為了實際上的宰相。
如此權利變化,自然就引起了皇帝朱標的警惕。
權力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話分兩頭,雖然朱棣入應天府做了逍遙王爺,皇帝朱標對他的舊部也非常寬容,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思想極端的人,他們心有不甘,這可是從龍之功啊,就這樣給打水漂了,如何能不憤怒呢!
于是,他們將心中的憤怒轉移到了陳魁、錦衣衛的身上,如果不是陳魁、錦衣衛搗亂,也許結局就會完全不一樣。
PS: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