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文的感召之下,七班的學生擁有了比同齡人更加開闊的視野。他們的不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更不把自己拴在教科書里邊。
用艾文的話來講,教科書是給孩子普及文化用的,真正卓越的人要跳出教科書的藩籬,在學海當中自己狗刨出一片新的天地。學海無涯,永無止境,教科書那點玩意只是打基礎的,萬丈高樓的建設還需要學生自己去積攢材料。
為什么農村出來的考生成績同樣優秀,但是在走進大學之后會慢慢感覺到吃力?這就是底蘊的不足!你會看見城里的孩子輕輕松松、帶學帶玩依然優秀,這就是初中、高中積攢下來的底蘊之差。
所以七班的學生都跟海綿似的,除了學校學的那些知識之外,每個人都在吸收著自己感興趣的養分。這個世界需要的并不是全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樣樣通之后的結果必然是樣樣松。一專多能才是未來社會需要的專業性人才。
艾文在詢問學生夢想和理想的時候就在他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學生們會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想要干什么。有了思考之后他們便會下意識地向自己所喜歡的靠攏。
七班孩子學習全靠興趣,家長一般不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孩子強制送進學習班。這是艾文一家家走訪談出來的結果,他和家長們訂下了君子協議--只要七班的每個孩子都足夠優秀,家長們就不能把自家孩子扔進所謂的補課機構。
補課機構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確實是一個補充提升的好去處,但是對于七班學生來說就是一個磨滅性靈的地方了。又精又靈的小耗子們被送進去之后都會變成只會學習的機器人。
艾文一直覺得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才是最好、最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就拿艾文拍電影這件事兒來說,學生每一次的準備都是對自己的提升。
他們訓練的臺詞能力就是對朗誦的加強;他們對自己要飾演的人物的剖析就是在分析文章人物形象;學生們寫的每一個人物小傳都是在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你以為艾文在領著孩子玩,實際上這就是一節又一節的語文實踐課!
時間轉瞬即逝,在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當中一個學期就這么過去了。
七月中旬,華夏各個初高中都迎來了期末考試和暑假,Q市的大型期末聯考又一次如約而至。作為七中排面的艾文老師再一次慘遭外派。他已經拒絕掙扎了,反正也就是出去啷當兩天,去別的學校做客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艾文的賽課視頻已經發給組委會,九月份之前應該會出入圍結果。他覺得自己入圍的希望很大,課堂設計方面沒問題,老師發揮的也不錯。學生活動充分而積極,而且還有原理演示--如果花活這么多的公開課再評不上優秀,那么艾文覺得評委會一定是收錢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艾文也沒手眼通天到能打通組委會的關節。雖然人托人、關系托關系也是能保送他進入決賽的,但是他還是喜歡依靠自己的能力。人情社會當中的人情比錢都貴!總去求人的話你這張臉就不值錢了!
自打上學的時候,艾文就是給人平事兒的角色而不是求人的角色。為了一堂公開課入圍而求人,艾文還真做不到。不過了解一下內部情況還是可以的嘛...作為北方師范大學的畢業生,他在省教育廳也是有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