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打開書籍一看,這神魂的主人居然是明朝的一個編修官,名叫皇甫尚,出生在一個鏢局趟子手之家,小時經常搬家,后偶然與一個隱世的大儒家住了鄰居,受其教誨開始發奮讀書,后來在三十多歲考中了榜眼,進了號稱閣老搖籃的編修院,有幸參與了《永樂大典》的武學卷的編纂工作。
原來明朝開國前天下大亂時,開國太祖朱元璋就是出身于武林門派,又做了統治者,深知“俠以武犯禁”的道理,更是知道武林人士通常都是目無法紀不服王法的主。正道的還好,最多只是會跟當地的權貴勾結,不管私底下如何,表面上還是很愛護臉面,很愿意和官府配合的。
其他的所謂俠客可就沒那么多講究,為善為惡只在一念之間,更喜歡“劫富濟貧”、“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且再加上武功高強,一般官府很難管制的住,是社會安定的重大隱患。
在元朝時,統治者就已經開始刻意針對武林人士,挑起六大門派和明教之間的爭斗,更將六大派的人抓住逼問武功秘籍。
因此,在朱元璋開創王朝之后,更是對武林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先是將名門正派都收編到了官府體系,專門用來對付武林。不愿歸順的,若是名聲不好,行跡惡劣,便直接出軍隊前去剿滅,若是名聲還好又不肯歸順朝廷,便限制其收徒成長,并將所有的武功秘籍全都收繳,由官府研究管制,以防其坐大。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皇帝時,更是有意的通過錦衣衛挑起武林紛爭,時不時拋出一本秘籍,或是又有什么藏寶圖,引得武林人士如同蒼蠅般自相殘殺,刻意制造武學的斷檔,使得武林中的人一代不如一代,對朝廷的威脅也越來越少,再加上火器的逐漸崛起,使得普通人也能夠對武林人士造成極大威脅,這才終于消弭了這一心腹大患。
到了永樂皇帝,覺著自己已經將國家治理到了盛世,便準備編纂個大典,以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上百年來所收集的武林秘籍也編纂到了其中。這位皇甫尚便參與其中,到了后來更是主持武學卷的編纂工作。
在日久年深的編纂過程中,皇甫尚對各類武林秘籍知之甚深,忍不住對一些有特種功效的功法試著練了一練,卻又因為單一的功法大多不很平衡,為維護自己的健康,便又修煉別種功法以求平衡,不知不覺的也練了一身上乘武功,一身本領由文轉武,文武兼備。
后有某白蓮教崛起,居然在地方官府的忽視下,逐漸統合了整個武林,盤踞一方。地方管的嚴時便散入民間,化作地下拳社,地方管的松時就明目張膽的活動,為禍一方,甚至發生了荒郊野外截殺赴任地方官的惡**件。
身為深知武林之事的文官,皇甫尚被派去平亂,皇甫尚知道這事急不來,索性穩扎穩打,從民風開始入手,十幾年后亂黨被平。
經過這么多年和反叛的亂賊打交道,皇甫尚卻也同樣明白了武功是貧民抵抗強權,抵抗貪官污吏壓榨的唯一方法,因此對武林也充滿了復雜的感情。
后因功回朝,升為高官。此時朝廷各種弊病也彰顯出來,官場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從武林回來的皇甫尚也無法忍受朝廷的黑暗,厭倦了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生活,沒幾年便致仕回家。
閑時,一直在思索如何真正挽救底層人民,認為教育是最終解決方案,便在家時收了幾個弟子,推廣普及教育的理念。
沒想到皇甫尚的父親臨死前告訴他身世的真相,他家的真實身份是蒙古皇室余脈,作為本朝的忠臣,一心想要輔佐明朝,經世濟民的皇甫尚根本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