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苦尋‘解惑者’而不得的周青,除了帶他們班課程的老師,學校諸多電子領域的導師和教授背景資料,周青都查了個遍。
兩位電子大賽的考官,胡尚章教授本身就是電子系里有名的導師,在電子領域具備了一定專長。
胡尚章:45歲,現為閩東理工電子系-信號與系統教授,碩士生導師,在高頻電子技術、數字信號原理、通訊原理、信號與系統等信息通信領域有很強的教育功底,
鄭偉明:41歲,現為閩東理工電子系-機電控制教授,碩士生導師,對傳感器與檢測、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控制、控制電機,領域有著豐富的教學,研究經驗。
眼前這兩位考官教授,都是能移動的‘知識之樹’,周青迫切地向從他們身上獲取知識的‘果實’。
學習其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這種‘痛苦’不是因為學習本身,而是來知識學的越多,反而會發現自己的懂得越少。
隨著對知識的深入鉆研,進入‘深水區’之后,周青觸碰到許多障礙,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能給他‘引路’,那么這條充滿‘刺荊’的道路,會好走許多。
“教授,由于時間的關系,這個產品還有許多改進的空間,比如:將設備微型化,增加信號的反應速度,沉浸式信息反饋,更加智能化,……,等等,現在這個作品遠遠達不到我的要求呢!”周青看著胡尚章教授,鄭偉明教授,感激地解釋道。
“哦?你還有什么想法?能說說看嗎?”胡尚章教授眼睛一亮,不假思索地問。
聞言,周青微微一怔,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研發中心‘設計’的思路由于技術的原因,仍有些‘異想天開’,不過,有研發中心的協助,周青相信這個產品終有一天會實現。
所以,這是個重要商業機密,不能隨便透露。
周青想了一下,轉移話題地介紹:“教授,新的方向還是很多的,比如:全球著名的IBN公司,開發了一款類人腦芯片,擅長感覺和圖形識別,一模擬人腦神經網絡設計的64芯片系統,數據處理能力已經相當于包含6400萬個神經細胞和160億個神經突觸的類腦功能。……。”
“還有,近期,谷哥披露了一項正在申請的新專利——利用空間感知手勢的設備交互技術,通過識別用戶手勢實現點觸、滑動、按壓等操作,……。”
“再比如:全球最具知名的ITE公司,開發了一款AI芯片,匹配了相應的AI系統,……。”
“……”
列舉了一系列手勢識別前沿技術的方向,周青面帶無奈卻又略帶期許的笑容,總結道:“教授,與這些全球科技巨頭的研究相比,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不過,與我個人的興趣比較起來,成敗并不重要,也許,說不定會有奇跡誕生呢!”
聽了周青的介紹,眾人登時感到一股沉重的壓力撲面而來。
全球科技巨頭在技術前沿領域不予余力的投入探索,普通機構,學者,幾乎沒有了在這些高科技領域超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