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進入七月。
無線科技的冷核聚變項目,進入最后的攻關階段。
巨大的實驗大廳,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圍繞這一套圓環漏斗式的儀器,忙碌不停。
漏斗式儀器,高約三米,上方是一個巨大管狀圓環,材料是透明的晶體,內部可以看到布局著密集的小型管道,材料通過管道夾層,流向往下方漏斗的反應容器,反應容器下方,五顏六色的線絡鏈接各種器件。
通過銅管外纏繞的電阻流經的電流給反應器充電,當達到一定溫度的時候,反應器開始工作。
與傳統核反應堆不同,這個冷核聚變實驗裝置不采用放射性鈾、鈈為燃料,而是利用普通的非放射性鎳和氫為原料。
傳統核反應堆為了防核輻射外泄,外殼需要幾米厚的鐵和鋼筋混凝土保護,當鈾、鈈燃料用完后放射性仍保留達數千年,同時,需放在冷卻池中用水冷卻一年多才能安全的運送到儲存地點保存起來,這對安全和環境具有潛在的危險。
這個鎳氫冷核聚變裝置在工作時的放射性主要是低能的γ射線,只需要加2厘米厚的鉛保護即可,反應堆關閉數分鐘后即無任何放射性,且無任何核廢料產生。
周青以及一眾核專家,圍著冷核聚變裝置做最后的檢測調試。
“頻率發生器運轉測試正常,工作狀態良好。”
“反應爐鏈接正常,能源供應充足。”
“各個子模塊系統認證通過,聚變裝置軟件系統通過測試。”
“第五遍超算推演有結果了,數據符合標準模型。”
“……。”
此起彼伏的匯報聲,一陣接著一陣,實驗大廳充斥著大戰來臨的緊張氣息。
眾人目光齊齊看向這場實驗的主持者-周青。
不同于核聚變的極限高溫,常溫進行的冷核聚變設備儀器會比較簡單一些,不過,因為各種新型技術的應用,以及復雜的聚變堆反應推演計算,工作量絲毫不亞于進行一場大型戰役。
耗費心力的四個多月,專家教授們臉色憔悴了許多,然而,他們炯炯有神的目光,聚焦那臺聚變反應裝置,微微顫抖的身軀,心中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動,幾乎就要迸發出來。
此刻,實驗大廳每個人就像打了雞血一般,精神狀態前所未有的好。
冷核聚變馬上就要開啟,人類文明將銘記今天,新的時代就要來臨,他們則是這一歷史的創造者。
“周教授,所以準備工作就緒,是否開始實驗?”梁啟明教授滿臉漲紅地看著周青,有些急迫地問。
“嗯,開始吧!”周青點了點頭,看著聚變反應裝置,臉上不由也露出了緊張之色。
眼前這個卡恩聚變器,是根據卡恩氫超熱反應實驗推演出來的聚變設備。
為了能按著人類科技所掌握的科技生產力進行生產,不得已的情況下,周青借助研發中心的力量,耗費所有的權限積分,才將它設計研制出來。
現在是呈現成果的時候了。
“無關工作人員退出廠房,相關操作者,進入安全區,10分鐘后啟動能量閥,預備啟動聚變反應器。”負責冷核聚變項目總調度-梁啟明大聲下令道。
聞言,聚變反應器周邊的工作人員有的撤離,有的進入工作崗位準備起來。
能量閥開啟,龐大的電能向卡恩聚變反應器輸送,剎那間,它如同一頭從沉睡中醒來的金屬怪獸,爆發出一聲轟鳴的咆哮,向世人宣布它的存在。
“加熱反應爐,準備打開輸送管。”梁啟明死死盯著聚變反應器,再次下令道。
聞言,操作工作人員紛紛依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