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四神器中,玄明劍獨立幽明,為世界之終。
此“幽明”者,取的其實更多是幽明本義之一“生與死”的“死”字,簡而言之,有“幽”無“明”。
畢竟當初的玄明劍只是代表萬物之終結,不擅長生死之變。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幽明”二字靈雋完全有可能做到,陰陽、生死、人鬼神、有形無形,皆可由一生二,由二化眾,這便她劍道的根本原則。
對凡人而言,生死興衰總有種莫可名狀的恐怖感,每個人都在這一輪回之中,不得掙脫,只能用自己的生命為它作注腳,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可悲。
然而,在凡人看來本該逍遙紅塵、超脫世外的修行者,其實也無法掙脫這一輪回,區別只在于他們延長了這一輪回的時間尺度,本質上并無區別。
欲通曉幽明之變,何等困難!
靈雋也只是有這個潛質,而非只要她想就一定能成功。
因此,在所修大道大成之前,靈雋依舊身在局內,自然當在此道基礎上發展出一些可護持己身的“小道”——或許這么說稍顯偏頗,那便稱之為“劍極”吧。
極者,頂端,她希望自己的劍道,即便是枝干也能發展到最高妙精深的境界。
“劍極第一境,為矩劍。”靈雋閉目握劍,心中自語,“我之劍道既已確定規則,自當遵循此道,以我為規矩,故為矩劍。”
那又該如何“以我為規矩”呢?
靈雋想,這世上有兩種“以我為規矩”:
一是唯我獨尊、隨心所欲,此乃以我之性情、心念為規矩,無須在意世俗規矩,更不必去管人言常態。
二是以身作則、踐行我道,此乃以我之真意、大道為規矩,連自己也要服從自己的道,不可動搖。
兩者乍一聽相互違背,前者似乎更流于表面,但卻瀟灑無拘;后者更貼近內核真意,卻未免束手束腳。
對此,靈雋的想法是,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全都要了!
其實一與二并不相悖——或者說,它們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意思。
這并非是物極必反,而是因為這世上有太多人不了解自己內心真正渴求的東西,表現在外就是所作所為與自身之道并不符合。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很難擺脫大環境的潛規則影響,他們很容易將自己的道置于所謂的“社會規則”之下——這在燕希玄的世界無可厚非,但在山海界,這個修真者的世界,這個無人能定規則的世界,每個人只需要做自己就好了,無論是永恒還是毀滅,都不需要另一個社會價值觀的評斷,不是么?
靈雋恍然大悟,忽然就明白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了。
她的劍道是幽明,她也在生死輪回中走過一遭,但這并不代表著她就真的做到了遵循我道——恰恰相反,她強烈的求生欲與之背道而馳了!
若不能真正打破對死亡的拒絕與恐懼,她這一生都只能領悟“幽明”的表面意思,不可能真正通達幽明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