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觀點被趙德昭吸收之后,雜糅進來,他是一個自幼長于豪門和宮廷的少年,對天下事,皆是道聽途說而已,所以觀點看似條條是道,難免有混亂矛盾之處。
趙匡胤看完之后,微微點頭,對皇子寫文章分析天下形勢這個覺悟和做法,還是肯定的,至于內容是否完全準確,倒是次要的。
因為朝廷之事,茲事體大,連他這個皇帝,跟樞密院、政事堂的智囊大臣們商議,都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看法,各說紛紜,各有道理,具體如何抉擇和執行,趙匡胤最后還是要跟趙普反復商議才能定下。
像皇子這個歲數的少年,會有什么精辟的想法?真語出驚人,如金科玉律,那就成怪事了!
“趙卿,你也看下。”
趙匡胤把紙張又遞給了對面坐在錦墩的趙普,讓他也觀看、點評一下。
趙普算是保皇派,屬于幕后打算擁立二皇子做太子的擁護者,看過趙德昭的文章后,并不點出其中缺點,而是光夸優點道:“殿下這篇文,分析有根有據,條理清晰,又有仁德之心,安撫天下百姓的宏愿,令人嘆服,這文章寫的好啊!”
趙德昭聞言一喜,拱手道:“多謝趙相盛贊!”
趙普拱手還禮:“殿下客氣。”
趙匡胤看著二人的表演,搖頭失笑,對著趙德昭道:“皇兒雖然進步,但不可驕傲,要跟翰林院的大學士們虛心學習,多接收不同觀點,自己進行對比,學會判斷,好了,朕跟趙相還有事談,你先回去吧。”
“是,謹遵父皇教誨!”趙德昭躬身行禮,然后準備退出御書房。
臨行前,趙匡胤又說了一句:“這有兩冊書籍,一個詩詞文集,一個是隋唐傳奇,皆是由一位江左才子所做,文風高雅,詞作驚艷,連話本,融了歷史演繹,也寫的發人省思,你拿去看看吧。”
趙德昭聞言,心中好奇,上前雙手接過趙匡胤的賜書,然后離開御書房。
令蘇宸萬沒想到,他這一個月來寫的詩詞和傳奇,已經在大宋宮內傳開,不但被趙匡胤重視起來,還贈給皇子來翻閱了。
等趙德昭離開后,趙匡胤收回目光,看向趙普道:“這文章里的觀點,有可行之處嗎?”
趙普莞爾道:“多是翰林院那些學士的觀點,臣聽過幾次,基本差不離,二皇子殿下長于宮內,還是少年,沒有接觸宮外生活,沒有接觸真正朝政,所以觀點淺薄了些,可以理解。”
趙匡胤點了點頭,輕哼了一句:“都是一些儒家空談之道。”
趙普尷尬道:“官家,馬背上可奪天下,卻不可馬背上治天下。儒家之道看似虛無縹緲,但卻涉及天下士子之心,若要江山鞏固,不像前面北方幾朝代迅速更替,藩兵自重,必須要大力推廣文治才行,只有讀書人天下歸心,以讀書人管理天下,這朝廷方可穩固。”
趙匡胤沉吟不語,在思索其中道理。
趙普眼神一轉,開口提議道:“二皇子已經十四歲,可以出閣封王,在宮外自建府邸,了解外面的事,委以職務,也能對城內百姓事有所了解,不必完全生活于宮內。”
趙匡胤聞言后,露出了異色,眼神瞥了趙普一眼,并沒有直接回答,若有所思,似乎在想著什么事。
趙普則淡淡一笑,他的第一步棋已經下出,只等朝廷波瀾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