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究一種新的“基因表達”檢測工具,這種工具叫做“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的測序原理是雜交測序方法,即通過與一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針雜交進行核酸序列測定的方法,在一塊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靶核苷酸的探針。
當溶液中帶有熒光標記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與基因芯片上對應位置的核酸探針產生互補匹配時,通過確定熒光強度最強的探針位置,獲得一組序列完全互補的探針序列。據此可重組出靶核酸的序列。(百度出來的,別問我,我也不懂)
一塊基因芯片,微凝膠中集成了無數枚基因探針,在“基因表達檢測”上,速度可以提高無數倍。
只不過,目前的基因芯片技術還只有理論研究,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基因芯片,還未能問世。
但是……有理論就夠了!
“虛擬基因芯片!”
一聲令下,一道光芒閃過,實驗室里出現了一塊巨大的玻璃板。在這塊玻璃板上,密密麻麻的集成了無數個基因探針陣列。
這就是一塊基因芯片。
只要有理論依據,虛擬實驗室就能虛擬出成品來。
在基因芯片的基礎上,再搭配光纜電纜,控制臺,電腦,電子顯微鏡,顯示器等設備,就能虛擬組合成一個試驗臺。
片刻之后,各種組件自動搭配,組建出了一臺巨大的基因檢測試驗臺。
然后,陸離就可以進行基因表達檢測了。
人類目前已經確認基因表達信息的基因有十萬個,但是……在三十億的基數下,十萬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虛擬實驗室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只要想一下,什么樣的實驗材料都能弄出來。
于是……陸離虛擬出三十億個分別缺失了某一個堿基對的細胞。
把這些細胞安裝在溶液罐里,啟動基因檢測試驗臺,讓這些缺失堿基對的細胞,源源不斷的流入基因芯片,不停的循環,不停的比對。
顯示屏上,各種數據如同瀑布一般翻涌,基因表達檢測正在不斷的進行。
溶液罐里的溶液不斷流過基因芯片,又源源不斷的回收,循環運轉,永不停歇。
這就輕松多了!
只要等著檢測完成,得出最終結果就行。
陸離長長的吐了一口氣,丟開了基因檢測這個數量龐大得無法想像的重復勞動,開始研究更有趣的基因標靶技術。
目前,在基因編輯技術中,如何準確定位,如何使剪切蛋白準確的切到所需的位置,這仍然是一個靠運氣的事。
如果能解讀出人體DNA鏈條中的所有基因,確認每一對堿基對的基因表達信息,那么……準確的切中所需的基因片段,就很重要了。
如果能一次就切中位置,能百發百中,不會脫靶,無疑會使得基因編輯技術的效率成千上萬倍的提高。
現有的基因編輯技術,基因定位全靠轉錄酶。
轉錄酶相當于一臺雷達。轉錄了目標基因之后,轉錄酶獲得目標信息特征,然后在基因鏈上進行掃描搜索,比對目標。
找準目標之后,跟剪切蛋白結合在一起的轉錄酶,就會驅使剪切蛋白貼合基因鏈,對目標基因進行剪切操作。
理論上,這個原理是完全正確的。只不過……“雷達”的功效比較差,經常找不到目標,甚至找錯了目標。
現在,陸離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雷達的搜索能力。
但是……很難搞啊!
轉錄酶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蛋白分子,“硬件設備”上完全沒有更新換代的可能性。
硬件上動不了手腳,唯一的辦法就只能更新軟件,提高分辨能力。
要提高轉錄酶的分辨能力,就必須掌握基因鏈上的所有基因信息。
好吧,又回到了原點。
還是只能先做基因表達檢測,先確定三十億個堿基對的基因表達信息再說。
從事基因方面的科研,完全取決于人類對基因的了解有多少!
前路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