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氣氛中,古玄回到了咸陽宮。
快速了解他離開后的一切,第三天,就舉行了一次大朝會。
一統天下后的第一次大朝會,自然嚴肅重要,諸多政務在這次大朝會上宣布開來。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古玄要換一個稱號了。
皇帝二字出現,霸氣無邊的二字,震懾滿朝文武。
功蓋三皇、德比五帝。
古玄行事沒有緩下來,反而更加快速了些。
秦王政十三年二月一日,古玄開壇祭天,自號皇帝,又名始皇帝。
一系列規矩改變了不少,全部是古訓心目中認為合適的。
朝中官職,也改變了不少。
政務閣丞相人數增加了兩位,王綰、李斯。
古玄騰出幾乎所有精力,全部放在了整頓國內政務上。
工部隱藏數年的發明,也都顯示出來了。
造紙術、印刷術、水泥等等。
不是古玄不想提前把它們拿出來,而是國家戰略不一樣。
之前的國家戰略是一統天下,必須集結整個大秦上下的力量,不能分心。
鄭國渠算是唯一的例外,但修建它時,秦國也算是老實,只是抓住了難得一見的機會,滅了韓國,才有了接下來的一系列事情。
而且當時的大秦,也有足夠的力量去完成這個戰略,所以為了穩妥,古玄也只能將那些發明隱藏下來,不讓國家戰略發生偏移。
現在的國家戰略,是整頓發展國內,這些東西自然就有了重用。
統計全國人口,清查土地,修路,等等無數的政務涌來。
主要是改革,古玄有太多的東西要改變。
當然,他也清楚不能著急,只能一點點來。
這時,就顯現出了太學的作用。
十幾年的發展,太學出了大量可以為官的學子。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真正忠于古玄,忠于大秦的人。
有了他們的存在,古玄想要整頓全國,要比第一世歷史上和秦時明月中的嬴政,簡單了太多太多。
他們的大秦中,大部分官員都是投降的六國之人。
可想而知結果,陽奉陰違只是最普遍的。
那些官員就是隱藏在大秦內部的蛀蟲,吸食著大秦的血,喂養六國余孽。
古玄的大秦則不一樣。
現在的天下,雖然是有些混亂的,但它一定程度上,就像是一張白紙,因為它所有的規矩都已經被古玄大軍硬生生打破。
此時可以任由他發揮,再加上遍布全國,忠心于他的官員。
他有把握,為這天下塑造新的制度,建造出一個穩固、更加強大的大秦。
秦始皇十四年到來,浩浩蕩蕩,席卷天下的改革來了。
上半年,廢分封、確定郡縣制、統一衡量度、統一各種制度。
下半年開始,修路、收回全國各種礦產、收回私人鑄幣權力、統一貨幣。
徹底廢除奴隸制度,以及攤丁入畝。
無上的威嚴,加上無敵的實力,種種政策在這破碎的神州大地上、被強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