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隨著秦海濤的聲音,很快進來一位******的青年,穿著紅黑色沖鋒衣,臉上有一些青春痘,眉宇之間帶著一絲忐忑。
“你是王華?”
“嗯,對。”
“生物基因工程,浙大本碩博連讀?”
“對!”
“說說你對基因工程的看法。”
王華組織了一下語言說:“基因工程是生物技術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通過基因改造技術可以培養出新品種、抗藥性、抗旱抗寒性品種、蛋白質和糖類含量高的品種等等……”
周文問說:“有人說,轉基因生物體內的基因,容易造成基因污染,使得轉基因生物大肆繁殖,爭奪其他生物的營養物質和生存空間等等,你對此怎么看?”
王華有些激動的說:“這個太過片面了。轉基因植物或者動物在被大量養殖前會經過嚴格實驗的,基因污染和所謂的大量繁殖毫無關聯……”
不愧是博士,對于基因工程方面的理解很透徹。
而且他在轉基因方面的很多看法,和他不謀而合。
轉基因技術是個好東西。
可惜普通大眾只看到了表象,人云亦云,卻并不知道里面的深層次原因。
實際上咱們現在吃的東西,都是千百年來一點點變化而來,包括袁LP的水稻,這都可以算是轉基因,與原來的早已不同了。
早期的野生水稻,一畝產量就幾十斤而已。
像中國擁有自主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已經商用二十多年,至今乃在全世界占據主要地位。
還有大豆。
我國曾是全球重要的大豆產區,東北黑土地滋養著大片豆田,為世界提供大量植物蛋白和畜牧養殖原料。
然而多年前的那場“反轉狂潮”,導致我國大豆種植全面淪陷。
自1995年起,我國開始進口大豆,一瞬間由大豆出口國變成進口國。
短短5年后,年進口量超1000萬噸。
到了2017年,我國本土大豆出產量僅1000萬噸,進口量卻高達9557萬噸,對外依存度超過90%。
國際大豆市場基本形成“美洲種大豆、中國買大豆、米國定價格”的被動挨打格局。
而米國大豆為什么會對中國大豆形成如此的壓倒性優勢?
問題就出自種子。
米國大豆經過轉基因處理,產量大,出油率高,比我國東北黃金豆出油率要高六分之一左右,經濟價值高,是大規模工業生產的理想原料。
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光熱條件和廣袤地理資源,使其牢牢把住大豆市場的調節閥。
而大豆的下游幾乎和所有蛋禽魚肉類產品都息息相關,是關系國家菜籃子的重要生產原料,于民生干系甚大。
否則,即便我們不生產大豆,光賣轉基因大豆種子給外國,再買大豆進來,也是很爽的!
可以說,轉基因技術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乎與發達國家同時起步,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
我國有著非常多的各種各類轉基因發明,可是囿于輿論壓力,安全證過期了都未獲得商用許可!
結果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外國轉基因種子公司,大肆搶占中國的種子市場。
形成“種子按粒買,糧食按噸賣”的殘酷現實。
截至2018年中,在我國完成注冊的外資種企超過70家。
包括杜邦、孟山都、先正達等,紛紛在中國落子布局,設立辦事機構、建立研發中心、布置品種試驗、參股本土優勢種子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等。
牢牢把持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些“洋種子”壟斷了國內種子的定價權、供貨權,可以隨時給種植業制造漲價、無貨、減產等事端,已直接威脅到中國農業生產安全。
再回想多年前的反轉狂潮,簡直細思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