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會議室氣氛有些僵,潭州大學一位過來主持談判工作的劉書記,笑呵呵道:“周教授別生氣聽我說。
疫苗研究出來是好事,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周教授你來主持呢,咱們心平氣和的談一談。”
頓了一下他說:“你看這樣行不行,咱們各退一步,周教授把分離技術和擴增技術拿出來就行了,其余的就由你個人所有。”
周文笑了笑說:“劉書記你覺得可能嗎?”
頓了一下周文跟道:“當初你們程主任跟我要變異隱球菌血清,我二話沒說就給了,后來你們相雅醫院借此成功治愈新型隱球菌病,贏得了無數的榮譽和掌聲。
而我卻為此挨了批評,還被扣了獎金!
后來你們相雅醫院要成立隱球菌病研究所,特意請我作為項目第一負責人,我不愿意,也是你們領導再三邀請,我才同意的。
而且還同意把90%的收益讓給雙方醫學院。
現在還要讓我退一步。
不好意思劉書記,今天這一步退不了。”
說著周文站了起來,“要不按照合同來,要不你們去起訴我吧!”
說完周文轉身便走,留下一屋子面面相覷的人。
……
江州醫院檢測中心,PCR組。
辦公室里面,張曙光、楊立群以及王輝耀三個人,正在聊天呢。
因為周文走了,張曙光也找不到接班人,所以一直兼任PCR組組長。
至于王輝耀,他跟楊立群是好朋友,今天特意過來看看他的。
“那小子走了,真是可惜了。”張曙光抽著煙說到。
楊立群笑道:“我不覺得可惜!他要是還在PCR組,怎么可能成長到現在這個地步?”
王輝耀也是抽著煙感慨道:“是啊!他在生物方面的天賦,是我這么多年僅見,堪稱前無古人了。”
楊立群說:“我認為很正常!天才絕大多數都是少年成名。
比如牛頓發現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時只有24歲,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時是28歲,薛定鄂提出玻動力學只有26歲。還有誰來著?”
張曙光接道:“海森伯26歲發現不確定關系,玻爾28歲提出氫原子模型,約瑟夫森24歲預言了約瑟夫森結。”
王輝耀點點頭,跟著補充道:“安德森好像就是22歲發現正電子,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小的是小布拉格,好像只有21歲。”
等王輝耀說完,楊立群又跟道:“還有麥克斯韋發現電磁規律時是24歲。”
張曙光說:“你們說,這是為什么呢?”
他的話音剛落,敞開的辦公室門口,傳來了周文的笑聲,“因為當一個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到大量的前沿知識時,是最有可能有所發現的。
這時候受到的約束小、思維敏捷,能夠從大量錯綜復雜的資料中找到最關鍵最有用的信息。
而如果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也許收獲不小,各個知識點都有根有據,邏輯嚴謹,但是同時產生了思維慣性,很難再會有突破性發現!
隨著年齡增長,經驗越來越多,思考就會越來越少。
因為很多時候,經驗可以代替思考,這樣,問題就會越來越少,解決問題總是先靠經驗,最后就基本上提不出新問題了,也就不會有新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