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在既然已經走上了以武證道的道路,而且取得了一個不錯的開頭,就萬萬不能有半途而廢的想法。
以他的能力和身份,在河南道已經安全了的情況下回到長安城當然是不難的,但是一旦回了長安城,這天下日后變成什么樣子跟他李倓可就沒關系了,他就只能在日暮西山的大唐做一個所謂的逍遙郡王。
再者說,長安城的朝廷上都是一些文官,他們除了耍嘴皮子也就不會啥別的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倓當然不會有什么進步,地位更不會有什么提高,完全就是在以己之短攻彼之長,這樣的事,李倓是萬萬不會干的。
李倓不是不想做一個逍遙郡王,但那得是在大唐是一個萬國來朝,世界核心的國度的基礎上,而不是大唐四面楚歌,而他卻在長安城內夜夜笙歌,了此一生。
命運既然把他安排在這了,他就要讓大唐重新煥發出本應屬于他的榮光,作為一個華夏子孫,李倓知道自己責無旁貸。
遠了不說,就是平叛這件事,李倓就要做到底,而現在既然自己和李光弼已經把叛軍給逼回了河北道了,郭子儀的大軍顯然不少都要被李亨給留下拱衛兩京,李光弼又人手不足,他就必須要到河北道去了。
而且河北道不光有叛軍的問題,還有回紇人和散落在北邊大地上的不少部族,在李倓看來都是需要解決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河北道節度使的位置沒有人比李倓更加合適了。
而且河北道相比于河南道遠離大唐的權力中心,再加上史思明等人在河北道還是手握重兵,李倓知道李亨是絕對不會放過這個好好壓榨壓榨他的機會的。
李倓的能耐雖然李亨是知道的,但之前的幾次戰斗,因為郭子儀等人的有意隱瞞,李亨只是覺得李倓在其中發揮了一些作用,但卻絕非是主導作用。
有了這樣的想法,李倓知道,自己到河北道,不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罷了。
其實對于李倓來說,想要在大唐站住腳,他也并非一定要當太子,當皇帝。
只要是能有一片凈土,讓他能夠安心的干自己想干的事兒,沒有人平白的來打擾他,李倓也不會故意去壞別人的好事的。
比如說李豫,李倓早就看出來了,他的這個便宜兄長其實不過就算是生錯了時代罷了,要是李倓能給李豫創造出來一個和平的大唐,讓李豫折騰折騰內政的事兒他倒也還是有這個能耐的。
但李豫要是最終慢慢的向著自己的父親那個思想去靠攏的話,李倓可能也就不能給他這個機會了。
幾天之后,長安城終于傳來了消息的,來的人是一個李亨身邊的小宦官,顯然,是傳令來了。
其實這個消息一傳來,李倓的心里面就有數了,因為對于郭子儀,他還是了解的,要是真的出來了什么變故的話,郭子儀的書信怕是早就已經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