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倓的想法,引進的三分之一倭國人他還是想要以女子和小孩居多,再搭配一些個老人和極少數的壯年。
這樣的人到了大唐的地盤上之后基本上是不會去惹事兒的,與大唐本土人的結合也是十分的快的。
而倭國,就算是把大部分的壯年都給他留下了,二十年之后不也一樣都是老人嗎,到了那個時候,倭國人就算是真的再想要干點啥,那也是肯定干不了了啊。
李倓的計劃總是完美的,但是這一次,他并不想要親自到倭國的土地上去實施這個事兒,所以一切都是隔空遙控,所以風險還是十分的大的。
其實對于李倓的這個打算,就算是許遠和劉晏也是稍微有點遲疑的,畢竟在天寶末年的時候,大唐的戶口就已經達到了一千三百多戶,這是個什么概念,還得從大唐的一開始說起。
從李淵時期的唐律就規定,十二歲就可以結婚,十八歲不結婚就會受到處罰。
連李世民那些兒女的結婚年齡都沒超過十五歲,最小的是十歲結婚,何況民間?
往后的一百三四十年的時間里,理論上可以繁衍最少六代人、最多十代人。哪怕每年人口增長率只有那么一點點的話。
武德年間,長安人口不足三十萬,到天寶年間,達到一百五十萬的常住人口和五十萬的流動人口。增加五倍。就按照五倍人口增長算,武德年間的人口統計是三千萬左右,五倍就是一億兩千萬到一億八千萬之間,當然,這個數字稍微有點夸張了,但是八千多萬還是有的。
再有一點,大唐不限制計劃生育,很多家庭又是一妻多妾。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十七歲生下長子李承乾,三十三歲時生下第七個孩子新城公主,三十五歲去世。
若她再活十年,能不能再生兩個或四個孩子?在民間,一個婦女生七個八個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平均下來,一對夫妻有五個子女不算多吧。
另外,唐朝時期,兒子在成年后不能主動提出來分家而居,所以,四代同堂,甚至是五代同堂是很正常的,這么算下來每一戶最少是十個人吧。
就算是自從安祿山反叛了之后大唐因為打仗的緣故稍微損失了一些個人口,到現在至少七千多萬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在許遠他們的眼中,大唐有了這七千多萬人,其實已經是十分的夠用了,壓根就不差那點人來給大唐做貢獻。
而倭國的人口,他們的心里面是十分不屑的,他從來都沒有問過倭國的遣唐使倭國到底有多少人口,但是在他的印象里不過也就是不超過一百萬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