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提到太宗文皇帝,會想到什么?”
朱厚熜愣了一下,“想到永樂盛世,想到遷都,七下西洋,五征蒙古,永樂大典……”
“那靖難之役呢?”
“這個……當然也很重要了。”朱厚熜略微遲疑,“小富貴,你的意思……莫非說,朕只要政績夠多,其實不用在乎這件事的?”
王岳欣然一笑,“臣覺得杖斃幾個臣子,無足輕重,陛下一定會有更多的政績,讓天下人,包括后代子孫,津津樂道。到了那之后,左順門的廷杖,也成了陛下雄心壯志,鐵腕治國的代表了。”
朱厚熜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只要朕做得夠多,夠好,這點小事根本不算什么啊!小富貴是越來越會拍馬屁了,聽著還挺舒服的。
朱厚熜喜笑顏開,簡直想好好夸夸王岳,只可惜,他似乎忽略了另一個方面……假如他這一輩子無所事事,或者干的都是荒唐事,那么寫在史冊里的朱厚熜,可就不是什么好東西了,哪怕道理十足的大禮議,也會被作為任性胡來的依據。
歷史從來不是公平的,不同人的人,做同樣的事情,卻得不到相同的評價。但歷史又是公平的,只要你夠強,就會有無數人膜拜。
朱厚熜似乎受到了鼓舞,他的血液開始沸騰起來……擊敗楊廷和,杖斃文官,只是開了一個頭兒,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
可要做事就必須要有人才,誰才是可用之才?
是張璁這些人嗎?
他們的確忠于自己,但經驗太少,官位也太低,驟然提拔起來,能夠替自己分憂嗎?
不用他們,難道還繼續依靠楊廷和的人?那幫東西早就跟自己離心離德,重用他們,萬一哪天再來個王恭廠爆炸,或者再掉進河里,那可就太冤枉了。
朱厚熜的眼珠不停轉動,一個又一個主意,迅速冒出來……論起御人之術,平衡之道,還真不用王岳教,朱厚熜完全是信手拈來,登峰造極,出場就是滿級。
“小富貴,你的那個學生張璁,到底怎么樣?能不能擔得起重任?”
王岳道:“陛下,張璁也是您點的狀元,他嫉惡如仇,一心謀國,本事不用懷疑,只不過他急功近利,心胸也不算寬廣,很難說是宰輔之才。”
“那就讓他擔任左都御史!替朕執掌都察院,監察百官,彈劾弊政,這事他應該能做的很好。再讓嚴嵩擔任禮部右侍郎,兼任翰林學士,替朕整頓翰林院。”
站在天子這邊,就有好處,朱厚熜的恩賞一向來得很迅速給力。
只不過也僅僅是到此為止,讓這些新人執掌六部,甚至是入閣,還差得太遠了,需要時間積淀。
那內閣該怎么辦?
楊廷和敢率領百官,跑到左順門,跟天子沖突。無論如何,也不能留在首輔的位置上,如果他不離開,朱厚熜就該滾蛋了。
而且從朱厚熜來講,他甚至打算殺了楊廷和,千刀萬剮都不解氣。
且不說正德的死,光是王恭廠的爆炸,還有張太后的死,都應該算在楊廷和身上,臣子弒君,天王老子也救不了。
只是楊廷和依舊代表了龐大的文官集團,哪怕被打死了三十多,還有小二百人,他們遍布各個衙門,手中掌握大權。這幫人成事不足,但敗事有余,而且是綽綽有余!
更不要各地的巡撫布政使,更有數不清的楊廷和黨羽。還有那么龐大的流民壓力,怪不得楊廷和敢跟朱厚熜硬碰硬啊,這老家伙是真有底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