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個,話打就可以打。”徐繼先的猶豫讓礱溝村的劉兔頭很是不爽,他吐出個數字,語氣很沖。
“四十個,可以打。”九龍村的肖三伏。他沒有劉兔頭的意氣,反而有謝志善的隱憂。
“以前就有三十二個,應今不曉得。可以打。”李姑村的劉靖寶,這次李姑遭水災最重,他確實不知道村里還有多少土兵。“一、二十個總有吧。”劉靖寶最后估計了一個數字。
“我這邊九十零個。”謝志善說出葫蘆村的數字,也委婉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可以莫打就最好莫打。”葫蘆村距峒區最近,一旦有事必要其他村支援,因此表達完美好的愿望后謝志善又表示葫蘆村的決心:“當然,要打的話,村里的人一個都唔少,男的女的都可以打。”
陳曉宇沒有抬頭看他,諸人說完他自語著:“麻斜村有四十三個。一共是……兩百八十零個。……有些喊不到不來的,最少有兩百五十個人。”
陳曉宇估算出至坪里真正能出動的土兵數量,寫下這個數字后他問道:“峒民有幾多人?”
峒民一在葫蘆村西面,一在礱溝村南面,但主要還在葫蘆村西面。劉兔頭想說話還是忍住了,礱溝南面的峒民不如葫蘆西面的峒民多,那里才是峒民的海洋。
“話不定,多的時間可以出動幾百個,少的時間只有幾十個。”謝志善道。“峒民是一寨一寨,一寨大概是我們一村。真要打,一寨一寨合起伙來,有五六百個。”
“用甚么兵器?”真打起來肯定是峒民更多,陳曉宇問另一個問題。
“弓箭,腰刀、藤牌、梭鏢(短矛)更多。”謝志善道。“也有用矛的,只不過矛不常見。”
“不常見?”打架可能是街頭小混混拿著西瓜刀亂砍,但更嚇人的是一叢一叢削尖的鋼管。
“官府會管制槍矛,要是槍矛多,官府會擔心峒人造反。”謝志善說了一個所有人都明白的事實,就是官府對武器的管制。所有人都知道,陳曉宇不知道,他好奇問道:“哪些是官府可以的?”
“弓、箭、刀、盾、短矛。”謝志善有些詫異,不明白耆長為何不知道。既然不知道,他就要說的仔細一些:“甲、弩、矛、矟,具裝,旌旗、幡幟都違禁。甲弩最忌諱,弩一張徒三年,甲一副弩三張,流兩千里;甲三副弩五張,舞死。”
劉兔頭等人只知道那些武器是許可的,謝志善卻知道違禁武器的量刑尺度,這不由讓人懷疑他為何知道的如此仔細。不過謝志善沒有解釋,陳曉宇也沒問,他只是疑惑:“短矛幾短子才是短矛?”
“不可以過四尺五寸,過就違禁。”謝志善說了一個大略的限制。宋尺按陳曉宇的測量,和現代尺長度很接近,差了一厘米多一點。以三十三厘米算,四尺五寸大約不到一米五。這和土兵用的長槍有很大的差距,那些長槍最少也有兩米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