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殼艇必然成為潛艇的發展大趨勢,在朱勁東記憶中,后來中國就推出了幾款外貿型的單殼潛艇,而且賣得不錯,其中某外貿常規潛艇就賣了三點三億美元一艘的高價。
雖然說毛熊一直以來都是發展雙殼潛艇,但是后來也順應潮流,推出了達拉級潛艇,這就是一艘單殼的潛艇。
毛熊之所以發展雙殼潛艇,除了技術的原因外,還因為它的潛艇使用環境,主要是高緯度海域,需要在北冰洋冰下活動,有時需要頂破冰層,對強度要求更高。
而中國跟毛熊學設計制造潛艇,自然就繼承了毛熊的設計。
當然雙殼也不全是缺點,它也有一些優點,比如說耐壓殼不需要流線型優化,加工和材料技術要求低,這對基礎薄弱的中國造船工業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不過西方國家發展的潛艇,都是單殼設計,現在中國造船工業已經在開始向西方學習,自然也是在考慮發展單殼潛艇的。
只是單殼潛艇,對于材料和加工技術、以及艇內設備要求都較高。但是它的優點也是很明顯的,艇內空間大,同時可以降低排水量,特別是艇身橫截面可以設計得更小一些,阻力也大大減小了。
039級潛艇因為設計年代早,技術儲備薄弱,所以選擇雙殼潛艇的設計,也是無奈之舉。
但是未來,肯定要發展單殼潛艇,這一點朱勁東最清楚不過了,因為中國近海水深較淺,不適合大型潛艇活動,所以能夠把潛艇造得更小一些,單殼是必然的選擇。
特別是以后發展AIP推進的常規潛艇,需要安裝的設備更多,如果采用雙殼的結構,那么艇體就會更大,排水量進一步加大,對動力的需求也更高,更不利于隱身。
常規潛艇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相反,小一些更好,如果能夠控制在二千噸以下,那就是最適合近海作戰的。
畢竟遠海作戰,那不是常規潛艇的主要任務。
就在朱勁東浮想聯翩之際,李副總工在繼續介紹數字化建造的相關情況。
李副總工指著PPT上的電子圖紙道:“全艇分為七個艙室,分別是魚雷艙、指揮艙、前蓄電池艙、后蓄電池艙、柴電機組艙、推進電機艙和軸系艙。指揮臺位于潛艇中前部,形狀是直立式,在指揮臺中部設有柴油機排氣出口和圍殼舵,艇尾則是十字型舵,采用單軸推進。系纜樁及導纜口都采用可收放式,艇體上的排放水口設有自動封閉蓋板,結合數字化造船技術,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議,都可以提出來。”
朱勁東看了看,暫時先不忙發言,看看別人怎么說。
這時候柳眉站了起來,輕啟朱唇道:“各位領導,我先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吧,數字化造船,聽起來很先進,但是真正要落實到位,我認為以咱們國內造船廠的硬件條件,恐怕很難實施。潛艇的建造不同于普通的軍艦,更不同于民船,它的建造質量關系到潛艇的性能指標,特別是靜音性能,比如說系統管路中介質的流噪聲和振動通過管路向外的傳遞,管路安裝精度等,還有設備與管路安裝的相互影響,這些都是產生異常噪聲的來源。目前來說,我認為還是應該腳踏實地的,以現有的工藝技術條件,來提高建造質量,至于數字化建造,我想目前是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