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嫌少嗎?”
“不是,我就是覺得吧……”李翰文頓了頓,說:“關于恒星是白洞的理論證據還缺那么點什么,說白了就是還差點意思,這樣很難令人信服啊。”
“你覺得還差點什么?”張璐問。
“咝~”他想了想,說:“不知道,我也說不上來。”
張璐點點頭:“確實,這些“證據”暫時還不足以支撐我的“白洞假說”。但是,首先、我并沒有說所以的恒星都是白洞,我只是說我們的很有可能是白洞。”
“有什么區別嗎?”
“當然有了。”她問:“你聽過蘇格蘭黑山羊的故事嗎?”
“沒有。”李翰文搖了搖頭。
故事是這樣的:
20世紀70年代的一天,英國有三位科學家“威廉”、“木辛特”和“赫迪”從倫敦去蘇格蘭參加一個科研會議,越過英國邊境不久,他們發現了一只黑山羊。
天文學家“威廉”說:“真是太有意思了,蘇格蘭的山羊竟然是黑色的。”
物理學家“木辛特”說:“威廉先生,你這樣沒有廣泛論證地去推斷某件事情是不準確的。這只能說明在蘇格蘭這個地方,有一些山羊是黑色的,而不是全部。”
邏輯學家“赫迪”馬上接著說:“其實你們的結論都不夠嚴謹,在我看來應該是;在蘇格蘭這個地方、在這一片地域內,至少有一個地方生活著至少一只黑山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出現看黑山羊的情況,只看了某件事情的其中一面,或者只看到一些零散的片面,就概括了大部分的結論,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張璐說:“我們觀測到遙遠星系的超新星爆發,認為如此強烈的爆炸只能是由恒星“自爆”引起的。緊接著我們又觀測到了一顆高密度恒星(紅巨星),認為這個可能就是恒星產生爆發前的樣子。”
“然后我們又發現了太初恒星和主序星,認為它們就是幼年恒星和青年恒星。由此推斷出我們的太陽(恒星)的演化過程可能是:原恒星—主序星—紅巨星—高密度恒星—爆發。”
“還有一種演化過程認為,質量小的恒星最終會形成星狀星云—白矮星—黑矮星。而質量大的恒星最終則會爆發,或者形成中子星/黑洞。”
張璐說:“不論哪種猜測,那終歸是一種猜測,沒有人知道恒星最終到底會怎么樣。我們推測其它恒星的演化過程,這只能證明宇宙中有一些恒星的演化過程可能是這樣的,但這并不代表我們的太陽最終也會這樣。”
“打個簡單的比方,我們來到一個外星文明的星球上,在大街上正巧看到一個外星人因為缺氧而死亡,難道我們就可以認為外星人一定需要氧氣嗎?”
李翰文:“這只能證明,在這個星球上有一個外星人需要氧氣。蘇格蘭黑山羊的故事!”
張璐點點頭:“我們無法觀察到一顆恒星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過程,因為這個時間跨度太大了,少則幾十億年、多則幾百億年。所以就無法準確的推測出,是否宇宙中所有的恒星都會這樣,這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太陽。”
李翰文:“你的意思是,我們的太陽可能跟其它恒星不一樣?”
“沒錯,但不是很準確,準確來說應該是;據我推斷,宇宙中大部分擁有文明的星系,其星系中心的太陽、都和宇宙中其它“無文明”星系的“普通”恒星不一樣。”
“你這個結論……”李翰文猶豫道:“是不是有點太瘋狂了?好像都不敢這么寫,又有誰會相信呢?”
“你信嗎?”張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