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臺試驗機的建造工程開始了,漫天的運輸機成群結隊朝北方飛去。
實驗場地依舊設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雖然上次事件在這片一望無際遼闊的大草原上留下了一塊“疤痕”,使當地政府對這個項目產生了些許不滿。但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工程的實驗場地,他們還是很愿意接受的。
運輸機一架接著一架,源源不斷地向這邊運送著物資,那巨大的金屬框架很快就構建了起來……
與此同時,航天局的“史詩”號探測器也準備就緒了,之所以取名為“史詩”號,主要就是它將代表人類與其他宇宙文明進行第一次接觸,這可謂是一場史詩級別的接觸!
巨型不明立方體正高速朝地球而來,人類的探測器必須趕在它到來之前與之接觸上,任務之一便是試圖與其建立溝通。
探測器經過特殊設計,搭載有超高清攝像頭和半人工智能語言操控系統,幾乎匯聚了全球所有語言和文字信息,動力系統也經過了特殊設計,核動力推進器能保證探測器在宇宙的時速最高可達20萬公里!
但這個速度想要追上立方體顯然還是不夠的,所以航天局精密計算了軌道,希望探測器能夠趕在那個立方體之前到達金星,然后進行繞金軌道運行,在立方體即將到達的時候,利用引力彈弓效應再將探測器朝地球的方向甩回來,慣性加速的同時全功率啟動推進器,以達到與立方體同步的速度。
不過這樣做的代價很大,探測器在返回途中可能根本就沒時間減速,準確來說它根本就無法減速,只能高速掠過地球,朝另一個方向一直飛下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并不意味我們永遠失去它了,就像“旅行者1號和2號”只要信號不斷,在太陽系內它還是屬于我們的,如果幸運的話它還有可能成為續旅行者1、2號之后,第三個飛出太陽系的人造物體……
張璐幾人有幸受邀參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里也是“史詩”號發射現場。
火箭發射場位于四川省西昌市,西北部65公里處的大涼山峽谷腹地。
直升機降落在這個四周廖無人煙的地方,不遠處可以看到高聳的發射塔,火箭已經矗立在發射塔旁邊了。
天空晴朗且無云,伴有微風,是一個非常適合火箭發射的日子。
從直升機上下來的人除了張璐,還有王若曦、夏彤、攝影師、張昊和李翰文。
其中張璐和夏彤是分別接道了譚貴臣的通知,其余四人都是她們兩個要求帶來的。
李翰文和攝影師就不用說了,幾乎是張璐和夏彤在哪他們就在哪~至于張昊和王若曦他們倆是主動要來的,因為他們想看看火箭發射現場到底是什么樣子。
其實張璐也只是在電視上看過火箭發射,像今天這樣來到現場還是第一次。
下飛機后,有一輛車開了過來,并停在幾人面前。
車窗放下的時候,張璐愣了一下:“譚教授?你也在這里呀?”
夏彤:“二叔?”
譚貴臣微笑著點點頭:“上車。”
……
發射塔比電視上看起來高得多,目測至少有百多米,工作臺的面積也比電視上看起來大的多,火箭就更大了,但它的90%以上都是燃料,只有區區的不到10%是探測器和各種設備。
90%的努力只是為了那10%的成功,這句話用在這個龐然大物身上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平臺地下是一個很大的空間,有工作人員在下面不知道在干什么。
譚貴臣說:“馬上就要加注燃料了,他們正在做發射前的各項檢查工作。”
車子從平臺旁邊緩慢駛過,王若曦感嘆道:“這火箭可真大呀~”
譚貴臣:“這個火箭確實比普通的火箭要大了一點,因為要與疑似宇宙其他文明接觸的原因,所以做了特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