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沃爾村的上空向下鳥瞰,村莊所在山溝就像是被巨龍抓出的一道爪痕,整個沃爾村就位于綠色的爪痕當中,而河灣下游那塊灘涂地就像從爪痕中流淌出來的一灘綠血。
短短三天時間,沃爾村上游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座蓄水池的雛形已經在這片區域里顯示出來。
山溝最上游的位置已經整理出占地將近一英畝半圓形石板地,由于這里沒有土層覆蓋,因此這里平時一片荒蕪,也沒有任何植被,每天有將近兩百名工匠和力工在這片工地上忙碌。
看到眼前熱火朝天的干活景象,老村長站在石坡上也是感慨萬千,想到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想過要改變村子的狀況,曾試圖將河灣下游灘涂地的肥沃河泥運到上游來,鋪在這片荒蕪的石板地上造田。
只是當他費勁辛苦開墾出來的幾英畝田地到了雨季之后,在大雨的沖刷下,這些石板地上所有的泥土又都順著河溪沖走,重回那片灘涂地里成了爛泥。
為此老村長還大病了一場,而現在年輕的騎士蘇爾達克也要做這些事,而且他的想法遠比自己當初的想法要更加大膽。
在蘇爾達克的計劃里,整個蓄水池一共分為五層,它看起來整體的外形就像是梯田一樣,每層階梯都是一座獨立的蓄水池,五座蓄水池環環相扣,第一座蓄水池儲滿水之后,泉水通過水池的溢流口進入到第二座蓄水池,以此類推,直到第五座蓄水池徹底建成之后,蓄水池中的儲水理論上可以讓沃爾村村民們安然度過春夏兩季的枯水期。
按老村長的要求,整個蓄水池的池底必須是平整的,而且由于石灰石擁有很強的滲透性,蓄水出的底部需要鋪上一層兩英寸厚的火山灰水泥作為防水層,如果不是海蘭薩城里的生漆價格實在是太過昂貴,蘇爾達克甚至還想在蓄水池底部刷上一層生漆。
圓弧狀的蓄水池圍墻已經開始澆筑地基,唯一讓老村長有些頭疼的是村里僅有四輛馬車,每天就算往返三趟,將火山灰源源不斷地運回來,但是這些火山灰還是太少了,每次火山灰運回來之后,按照比例摻入石灰粉之后,現場的工匠們一擁而上,瞬間就能將火山灰水泥搶光。
蓄水池工程在第三天就陷入半停滯狀態,百余名力工在將蓄水池的石板整平之后,除了必要的二十幾名力工在工地上輾磨石灰粉,其余的力工全部都帶著亞麻布口袋,用人力從帕格洛斯山深處將火山灰背回來。
聽說背火山灰就能賺到錢,當天下午沃爾村的婦女們就紛紛找到老村長,要求老村長將這種好事先可著村里人分派。
村子里的婦女們認為自己的力氣不會比外村那些力工們差多少,她們也能從山里面將火山灰背回來。
畢竟每天能賺到50銅板。對于村里的婦女來說,這筆錢來得簡直不要太容易。
貧瘠的沃爾村什么都沒有,但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卻都有著一把子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