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蘭薩城北郊連綿將近幾十公里的山嶺,這些山嶺間遍布著大量橡樹,因此這片山嶺被海蘭薩人稱為橡樹嶺,這些橡樹每年都會產出大量的金銀橡樹果,這也是海蘭薩城最有名氣的外銷產品,幾乎整個貝納省的貴族們都知道海蘭薩城橡樹果是冬季取暖最好的燃料。
翻過連綿不絕的橡樹嶺就是帕格洛斯山口,這里被譽為帕格洛斯山的最南端,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里并不能算是帕格洛斯山脈的南麓群山,它中間還間隔著荒蕪之地。
從荒蕪之地南部的帕格洛斯山口達到最北部的膿包山,幾乎橫跨了整個荒蕪之地,直線距離大概將近一百四十公里,而沃爾村則位于緊鄰帕格洛斯山口處的一個山坳里,這條山坳宜居的主要原因是山坳上游有處泉眼,這里一年四季溪水都從不干涸。
想要在荒蕪之地生活,水源問題首當其沖占到了第一位,荒蕪之地一共有十九個大自然村,主要也是這些村民聚集在這十九處水源地旁生活。
當然,除了這些自然村之外,也有一些不足百人的小村落,這些村落跟隨荒蕪之地的旱季與雨季到處遷徙。
冬春兩季他們會離開荒蕪之地討生活,等到了夏季他們又會回到這里種植一些作物,等到秋天收獲以后,在下第一場大雪之前離開。
他們沒有房屋與土地,但是每家都差不多有一輛四輪的能遮風避雨的篷車,當然也有幾家人共同擁有一輛魔法篷車的,這些人不能算是荒蕪之地的原住民,至少在沃爾村這邊,還堅持稱他們為流浪者。
老村長布萊特這次帶著蘇爾達克拜訪了距沃爾村較近的十個自然村。
這次蘇爾達克招募的是私軍,而且一旦被選中,每月除了固定發三十銀幣的薪水之外,最吸引人的是將來騎兵營的家屬可以加入沃爾村,騎兵營成員無論傷殘還是戰死,沃爾村都會支出一筆撫恤金,并承諾將家里的孩子撫養到十六歲參加成人禮祭。
對于領主村民們并不陌生,海蘭薩城就擁有大大小小上百位領主。
但是荒蕪之地上的領主,蘇爾達克還是第一個,村民們聽到蘇爾達克開出的條件如此豐厚,無論老少,大家都愿意出來加入私軍。
其實這并不難理解,荒蕪之地這邊土地貧瘠,每年春天還有漫長的旱季,不僅要看天吃飯,還要面對沙漠那邊的強盜。
想在荒蕪之地上生存屬實不易。
村民們之所以抗拒服兵役,是因為大家知道,那些沒有任何戰斗力的年輕人,一旦參軍就只能送進重甲步兵營里當炮灰。
而領主的私軍不同,領主們經過嚴格篩選出來的戰士加入私軍,是不會輕易將私軍們送到戰場上填墳坑的。
而且加入私軍后獲得的一系列福利,幾乎可以讓家人們衣食無憂,就更讓荒蕪之地里的村民們擠破頭。
短短三天時間里,蘇爾達克就為騎兵營召集到了兩百人,要不目前沃爾村容納不下更多人口,蘇爾達克幾乎能夠一口氣招滿五百人的編制,而且蘇爾達克此時也沒有更多的馬匹分給其他老兵。
眼下蘇爾達克幾乎是將村里所有古博來馬全部征用,總共加起來差不多一百二十匹,連同七十多頭駱駝加在一起,算是給這兩百騎兵湊齊了坐騎。
這樣一來,村里的修路隊就完全失去了四輪馬車的支持,眼下他們無法在火山灰覆蓋地區以外筑路,就只能沿著膿包山方向的路,進入到火山灰覆蓋的無人區,按照蘇爾達克地圖上的規劃,從那邊修筑一條通向大裂谷的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