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美本土成績相比后者有所下降,相應的海外票房比重在穩步上升,順應了近年來票房市場的變動走勢。
由于《新月》和《月食》的海外累積分別達到了4億和4.16億美金,保守估計《破曉(上)》突破4億大關應不成問題。
回歸北美本土,即便《破曉(下)》擁有大量前作所不具備的看點(如夢幻婚禮、蜜月濕身、激情床戲、懷孕產子等),但《破曉》(上)在票房的各項指標上都落后《新月》一個身位。
讓我們分析一下原因,首先,《暮光》系列的票房主力——女性觀眾并沒有減少,從統計的結果來看,女性觀眾的捧場率依舊居高不下,始終維持在80%的震撼水準。
唯一的變化是觀眾群體越來越“低齡”,21歲以上觀眾所占比例從最早的65%逐步下跌到50%,這一點并不算好兆頭。
與《哈利波特》系列相對比就可看出,隨著時間推移眼鏡巫師的“高齡”觀眾比例在增多,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批哈哈們從少年步入青年,但并沒有絲棄劇的傾向。
而《暮光》的情況則恰恰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熟觀眾群體在逐漸流失。雖然不斷有新生力量入駐,但《破曉》負于《新月》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這期間也并不排除“大結局前的慵懶”,去年《哈利波特7(上)》也出現過此等“不高不低”的情形,所以相信最終票房也不會有太大驚喜。
同時由于《破曉》與《哈利波特》系列類似,鐵桿粉絲是票房主要貢獻力量,故而在“驚悚”的首周開畫后往往都會出現同樣“驚悚”的下跌幅度。
再加上沒有3D院線的加持,《暮光之城4:破曉(上)》的北美票房目標保守估計應該在3億美元左右!
《暮光之城:破曉》(上)媒體綜評46分,爛番茄方面新鮮度27%,39人頂,104人踩;Yahoo方面影評人未評分,觀眾評分B+。
人氣青春吸血鬼系列的終結篇、萬人期待的貝拉婚禮,《破曉》不出意外的創造出“飆風級”票房,但風評卻極端分化。
《今日美國》、《紐約時報》、《A.V.》俱樂部等媒體出具高分。
“從某些方面來講,系列拍攝至今已經從當年那個陰郁的小孩長成陰郁的大人,表述手法愈發天然而嫻熟。”
“本質上而言,本片就是講述一位美麗女孩與她的吸血鬼情人之間那些匪夷所思、近乎荒謬卻楚楚動人的愛情故事,但這些就足夠了!”
《滾石》、《圣彼得堡時報》、《鄉村之音》等卻紛紛拍磚。
“上床了但一點也不性感,殺人了卻沒有絲毫血腥,服飾裝模作樣,故事單調而乏味,要我說來《破曉》(上)絕對是最差的暮光系列!”
“在那漂亮的小腦袋中,是一顆愚蠢、冷漠、沒有絲毫深度的大腦!”
“比片中吸血鬼、狼人等妖魔鬼怪更可怕的是標題“Part1”,這就意味著已經生拉硬拽到極限的本片還有“Part2”,顫抖中!”
《暮光之城》這個賺取了無數少女歡笑與眼淚的系列終于走進了大結局。
凡有暮光上映的年份,青少年選擇獎必定被無差別橫掃(除了今年敗給《哈利波特7(下)》外),彰顯出本系列在青少年中的巨大影響力。
而《破曉》即便厚達754頁但劇情容量卻與《哈利波特7》相差甚遠,所以拷貝《哈利波特7》一分為二的手段讓很多人視為無良,但對于“暮光”粉絲們來說這卻并非壞事。
而等到明年在大結局效應的加持下,《破曉(下)》又能否成為第二個《哈利波特7》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