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還有沒有其他可資貿易的特產?”
“你許帶雜役?馱馬?”
“約莫雜役二人,馱馬一匹。”
“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帶高麗紙太粗重,帶人參你本錢又不足。”
“你知道咸鏡道新昌嗎?”洪得柱想了想,直接就開口問了出來。
“略有耳聞,新昌如何?”
“松栗蘑知道嗎?
“蘑菇?”
洪大守一下問住了,松茸他知道,頂級的食材之一,完全無法人工培育,價高且貴,市場需求大,產量卻日漸稀少。
可這個松栗蘑又是什么東西?
看洪大守不明白,于是洪得柱略微的介紹了一下,所謂的松栗蘑,就是在新昌地方群山之上松樹林中所生長的一種栗色的蘑菇。
蘑菇現在大部分都可以人工種植,菜市場里隨處可見,根本不是什么值錢東西。除了極少數不可人工種植的以外,大部分都算廉價的。
可在1801年這個時代,住山里的山民可能時不時能吃到兩口蘑菇。除此之外,縱使是燕京城里的皇帝,想吃一個香菇炒青菜,那都要等福(屏蔽)建巡撫或者閩浙總督催人上山采摘,再以多少日為期,星夜兼程送到燕京之后才有得吃。
乾隆年間,地方督撫常常辦貢,進獻地方特產入京。《宰相劉羅鍋》很多人看過吧,廣(屏蔽)西要向燕京進貢荔浦芋頭,辦差的人要跑個半死才能克期送達。
同樣的,包括香菇在內的各種山菌都在進貢的范圍內,甚至包括張家口入關的蒙古口蘑,其價值等重白銀,還不一定時刻能有。(需要我廢話口蘑多貴嗎?舌尖上的中國都看過吧,不用百科占字數了。)
而洪得柱提到的松栗蘑,實際上也被稱作口蘑、松口蘑,其價值不必多說,帶多少賺多少,在燕京有的是買主。
這筆生意對洪得柱而言絕對屬于虧本買賣,他限死了只能帶四千斤份額的貨物,這是要給宣惠廳交錢才能弄來的份額。一斤人參能賣白銀二百兩,一斤松栗蘑才能賣十六兩。同等重量之下選哪個?不必多想了吧。
自然的,他可以毫無保留的告訴洪大守。松栗蘑生意對他而言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對于本錢不足的洪大守來說就是頂頂好的生意了,一時半會兒憑洪大守是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了。而且松栗蘑出禁門不檢查,屬于可以隨意私帶的東西。
還沒在手里捂熱的一千兩兌票又回到了洪得柱的兜里,他承諾半月之內,會交割給洪大守松栗蘑一百二十斤。
按他的說法這還是團購價,他是為了和洪大守交個朋友,別人來的話,他頂多給人家**十斤,甚至更少一點。
行行行,你說的對!
【注1】:紅參只是一種人工培植的人參,他之所以被稱為紅參是由于在采集以后,對他進行蒸包處理。人參會呈現出一種喜人的紅色,與高麗時代的白參做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