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景爀自然是擔任著招討副使,還有一個僉正過來做幕府掌書(屏蔽)記,一個弘文館的校理來做了行軍司馬,最后還有幾個小官兒,一道兒充進幕府做經歷。
這個咸鏡南北招討大使的幕府也就是個臨時機構,這些差遣都算不得官。不過是臨時把他們從本職抽調過來,組成一個前敵指揮部。
如果碰上什么喜愛微操的驢板車座駕,屁股中一箭皇帝。或者三連機槍右移二十米,共和國總后勤部長常凱申總裁。
那還真的就是前敵指揮處,一切都要看上面的微操。
不過還好,純宗大王十三歲孩子一個,暫時沒有微操的想法,也沒體會過微操的快感。以李朝的狀況來看,還真不一定能給他提供什么微操的機會。
老天爺不給他面子,倭來跪倭,韃來迎韃。除了感嘆一句“虜雖丑,然制我有余!”
真的很無奈啊!
廢話不多說,洪聰玨和李在朝自然是天兵一至,韃虜競相灰飛煙滅。造山蘆山等縣很快光復,韃虜在王師的強力打擊下,不斷逃竄。
最后嘛按照劇本,韃虜收拾殘兵敗將,逃奔古邑城,試圖背水一戰。
戰果輝煌,慶興發往漢陽的捷報那真是花團錦簇,一下來了好幾位捉刀手,閔廷爀的寫材料班子分外強大。
連洪景來都要佩服這些官員的花樣文章寫得好,明明幾十個字的事情,能扯成上千字,還都是四六短句。各種典故舊章信手拈來,寫表文的本事,到底比抄襲考上進士的洪景來強。
反正王師是連番建下奇功,擊敗的韃虜何止千百,救回了多少多少被虜劫的百姓。
最后需要做的就是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帶著號稱二萬人,實際三千四百人的“雄壯”大軍出征土門江,一戰而定乾坤。
不得不說軍隊是一個奇異的地方,它擁有某種把人徹底改造的魔力。洪景來抓的民夫,半個多月有人帶著,如今看來居然也有了點令行禁止的模樣。
而那些純粹就和圈養的牛羊一樣被關在兵營里,只練習了一個排隊的三千壯勇,走起來雖然拖拖拉拉的,可就從外邊看上去,還真像那么一回事兒。
前邊的人帶動著后邊的人,踏步前行,配合上招搖的旗幟,有節奏的鼓聲。勝利的氣息似乎感染著每一個人,有一種昂然的氣勢。
當然啦,這不過是表面文章,如果真有韃兵沖過來,他們一樣會跑。如今不過是未見敵軍,服從于慣性,跟著隊伍而已。
光復完古邑,大軍在城外扎營。三千多人怎么可能住的進原本只有區區二三百戶百姓的小邑,你就是全部睡街道上也沒有這個地盤給你睡啊。
加上車馬、糧秣、軍備,雜七雜八的物資都有百十車,那更是占地方了。
小兵們進不了城實屬正常,倒是閔廷爀沒有進城住原來渡丞的宅院讓人一愣。咱們閔大監還玩起了與士卒同吃同睡這一套,住在城外的帳篷內。
這么一支可笑的烏合之眾,即將面臨一場大規模的“決戰”。就算知道不過是演戲的洪景來,也不得不為此捏一把汗。所幸這支烏合之眾里還是有兩個合格的軍官,洪聰玨和李在朝左右押陣,閔廷爀只要中營豎起帥旗就行。
對岸的韃虜似乎也“發現”了前來追剿的官兵,大聲呼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