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東萊那邊,萊商自己暗中請了兩個荷蘭的船匠,外加那些跟著反正起兵,現在各個有賞錢有新衣的原東萊水營船工,已經算是初具規模。按理說只要原班人馬一溜兒拉過來,就能直接原地開工了。但是洪景來指望著培養人才和優秀船工呢,只讓李禧著分幾個業務骨干過來,剩下的繼續造船對日貿易。
所以這邊就看著一副“草創”的氣息,只是普通的木匠泥瓦匠,在指導下營建船場。至于什么時候能開工,就需要那些被洪景來遷移過來的舊京商船工船匠作為基層勞工全部到位才行,而且短期半年一年的,洪景來不指望他有什么產出。
重點是,洪景來讓接管舊京商漢水船運隊的松商也過來摻和了一腳,就算將來有南北兩個造船龍頭企業,有個競爭什么的,才算是個事嘛。
松商因為在松都開京地區培育人參,所以能夠成為名動朝鮮商界的大商團,他雖然沒有熟練地船匠和水手,但是一方面接收了舊京商的遺產,一方面他家種人參的,一年往清國賣一二萬斤之多,幾百萬兩銀子滾滾而來,有的是錢能招人。
此前松商是和灣商萊商合作,灣商從松商拿貨去燕京賣,萊商拿貨去日本賣,這兩家雖然通過對外貿易掙了不少錢,但是貨源始終控制在松商手中,掙得不過是二道販子的錢。
洪景來讓松商參與進仁川造船場的建設中,也是給松商機會,讓他能有培養出自己的船工水手,參與進對清貿易的第一線。
別老想著窩在家里種人參,種人參雖然也是條出路,但是再往后二百年呢?
現在擴展對清貿易,緊跟著時代潮流,才能不被潮流拋下嘛。
松商大房樸周命不在仁川,他趁著天氣好往義州送人參去了。現在人參還是他們松商的主業,每年都要趁著東北地區沒有大雪封山的時候,往清國使勁的倒賣。
不是說他不重視仁川這邊,畢竟那么大一個商團,還是需要不斷地賺錢才能維持的下來的嘛。所以這邊只留下一個行首在負責,這人屁顛屁顛的跑來拜見洪景來。
“學生鄭之收拜見府院君。”年輕人居然也是個兩班。
現在朝鮮國那些貧窮的兩班,投身于商賈的果然不少,畢竟在生活面前折腰的人還是大多數。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出來行商掙兩個錢養活老婆孩子。
“可曾進過學?”洪景來自然是高看他一眼的,畢竟這不是個讀書讀傻了的人,能認命。
“學生曾中小科,現為生員。”鄭之收很是恭敬。
“既然是生員,大小也能謀個學官……”
“小的家中貧寒,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不能那般只顧自己。”
“很好!很好!很好!”這話洪景來愛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