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身吧。”靈帝慵懶的說道。
“謝陛下。”
“果然是少年英雄,還望你以后為我大漢多多立功啊。”
“定不讓陛下失望。”
靈帝打了個哈欠,一揮手,身邊一人拿出一卷圣旨大聲的宣讀起來。
“中平元年,冬十一月,一紙詔曰: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詩》云:九變復貫,知言之選……”
“今特封張浩為度遼將軍,領遼東太守,假節,開府儀比三司……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隨著詔書讀完,一個小黃門端著一個托盤,上面放著官服印綬等物走到張浩面前。
“浩領旨,謝陛下。”張浩一臉興奮的接過托盤。
“退下吧。”
看來這位天子和其他大臣還有其他事情,揮了揮手說道,張浩領命退了出去,在回英雄樓的一路上,張浩都感覺像做夢一樣。
這封賞太重了,度遼將軍之職,初見于西漢昭帝時期,昭帝元鳳三年任命中郎將范明友為度遼將軍,因度遼水而得名。
度遼將軍可是常設將軍,銀印青綬,秩二千石,雖是度過遼水之意,卻是維護著整個大漢北方邊防和處理北方民族政務的重要結構。
這個北方包括匈奴,鮮卑以及東北的烏恒、扶余等族,還有西北的各個羌族,堵料將軍都有權過問。
當時的軍職大致分為重號將軍、雜號將軍、中郎將、校尉幾類。
在秦代以前,中國的武職將軍名號只有大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裨將軍。
漢文帝時始有車騎將軍、衛將軍,漢武帝為霍去病專設一重號將軍--驃騎將軍,位等大將軍,之后則位次大將軍。
兩漢重號只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三國開始增多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四征將軍、四鎮將軍,皆為重號將軍。
漢武帝征匈奴始,有軍功者比比皆是,將軍名號日益繁多,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并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至于中郎將原是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勛,三國時,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割據勢力廣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于將軍和校尉之間的階層。
校尉則是漢武帝為了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護而置的八校尉,而隨著軍權分散各地諸侯并起,校尉的名號開始多見,成為越來越多的各中郎將之下的一級軍官。
而這度遼將軍還不能成為重號將軍,卻比雜號將軍要高出一些,俸祿是秩二千石也就是真二千石,并非比二千石。
至于遼東太守,就更容易理解了,掌管遼東一郡之地。
還有假節,可是有代表皇帝的意思,有了假節,張浩甚至有權利處置或任命郡內各級官員,若是沒有假節的太守,可沒權利任命下邊的縣令等官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