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講了一大堆,眾人也都陷入了沉思之中,雖然他們很難一下子接受,畢竟現在的思想已經在他們心里根深蒂固了。
“這件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來,還有一件事要與諸位商量。”眾人思考了一會,張浩打斷了他們的思索說道。
“如今朝政**,百姓民不聊生,各方豪族門閥已有割據之勢,未來必定會出現群雄逐鹿之局面,浩打算早作準備,當天下大亂之時,也逐鹿一番。”
“浩不會強迫諸位,諸位可以好好考慮一下,如若不愿與浩一道,盡可自行離去。”張浩說著向眾人再施一禮。
“子瀚,你能力不俗,又有如此遠見,何不救大漢于危難之際?”程昱不置可否,淡淡的問道。
“如今朝廷已經腐朽不堪,救不過來了。”
“何解?”
“首先是朝廷加強中央集權的努力走向了反面,中央集權初期效果還是好的,但是隨著尚書臺職微權重,雖然便于皇帝控制,同時也就便利于外戚與宦官的控制。”
“而一旦控制了尚書臺,就等于把國家政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說,中央職能部門職微權重的這種安排,給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其次是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時間已久,他們在經濟上搶占土地,爭奪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爭奪權利。”
“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將,名門大族,他們是豪強地主上層的代表。他們都是專橫跋扈,顯赫一時。”
“而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識丁,為一般人所不齒。然而一旦掌權之后,宦官也開始兼并土地,上升為地主階級。”
“宦官雖然不都是壞人,但是,宦官政治卻一定是黑暗的。這是因為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變態,對正常人存在著仇視心理。”
“宦官又沒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觀念的絲毫約束,宦官大多出身低微,目不識丁,沒有文化素養,只懂得送往迎來,阿諛奉承,而沒有任何政治經驗。”
“還有近來幾代天子都是幼時繼位,和帝即位時年十歲,安帝即位時年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
“順帝死后沖帝即位時只兩歲,到三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八歲,到九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十五歲。而當今天子即位時只有十二歲。”
“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后,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
“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這樣循環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不見天日。”
“最后是黃巾起義,雖然因為中央并未派大規模軍隊去剿殺,對大漢政權的打擊很有限。”
“但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為了維護本土本鄉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又很快發展為私人武裝,使得原來的正規軍也逐漸私人化,中央政權就被掏空了。”
“這樣的形式,我總有天縱之才,怕也是無力回天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群雄割據已是必然之事。”
“如今,若想讓天下再次恢復太平盛世,唯有先破后立之法。”
張浩一番話說的慷慨激昂,也像是一柄巨錘一樣,重重的砸在了眾人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