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雙方都隊形整齊,就要看誰更有膽氣。敢不減速、不變陣,還能全力沖鋒者,只要數量懸殊不大,基本上屬于穩贏那方。
若雙方都頭鐵硬沖,那將異常慘烈,并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此時的騎兵陣型不嚴密,彼此留有對沖的縫隙空間)。
而在火槍騎兵出現以后,西方騎兵打仗那叫一個難看。
經常在臨近射程的時候,雙方騎兵齊刷刷停止前進,任由將領怎么催促都無用,端起火槍在那兒隔空對射——哥薩克騎兵最喜歡這樣干,他們大部分時候都是雇傭兵,可不愿意為了雇主而赴死。
說這么多,是因為吐魯番擁有大量騎兵,王淵很可能面對上萬騎兵的沖鋒。
王淵當然不可能以卵擊石,帶著三千騎兵往上萬騎兵隊伍里撞,但必須未雨綢繆,提前準備應付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
這些騎兵,每天只訓練半個時辰馬戰,主要是怕訓練過多馬兒掉膘。剩下的時候,都訓練紀律和勇氣,反正列隊訓練是必須的。
至于火銃兵,清一色的三眼銃,射程超過一百六十米,但有效射程不足百米,最佳射程只有五十米。
在正德朝,鳥銃(前裝火繩槍)還未傳到中國,大明神機營主要玩的便是三眼銃。
歷史上的戚繼光那是真牛逼,他改進西方火槍技術,對抗蒙古騎兵時發明“五雷神機”。五根槍管可旋轉輪換射擊,相當于步槍版左輪,這玩意兒接敵時還能當狼牙棒使用。
后來趙士楨發明的迅雷銃,就有點一言難盡了。改進型迅雷銃,可連續發射十八發子彈,子彈打完還能近距離拋射火球。槍管上配有圓形盾牌,槍身支架是一把斧頭,敵人來了提起斧頭就能廝殺。
這玩意兒已經屬于多管轉膛炮,看似優點很多,缺點更為致命:又貴又重,零件還多,不易行軍,不易操作,不易養護,一直都無法實用于戰場。
王淵對火器沒什么研究,且至今也沒時間去研究。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帶著弟子和工匠,弄出了顆粒化火藥。這玩意兒很簡單,在制作火藥時加入液體,制成糊糊狀,風干凝固就會變成顆粒物。
至于威力,那得慢慢實驗,就看用料和工藝如何。
歐洲此時已經有了重口味顆粒火藥,加入尿液將火藥風干顆粒化,只因尿液當中含有硝酸鹽,但暫時還沒有得到大范圍推廣。
中國這邊,大概是嘉靖、萬歷年間,開始擁有制造顆粒火藥的技術:是加入烈酒和草木灰,比直接加尿要文雅得多。
王淵讓弟子和工匠們,繼續改進顆粒火藥,并打算建廠制造火繩槍。
“西北甘肅,東南泉郡,皆錠鐵之藪也;燕京遵化與山西平陽,則皆砂鐵之敷也——《天工開物》。”
甘肅所產的錠鐵,在整個大明都能排得上號。
王淵把部隊扔給李應進行操練,自己則帶著弟子和工匠,前去接管甘肅最大的官營鐵廠。作為火器小白,王淵只能借著一鱗半爪的現代知識,跟弟子與工匠們一起設計火繩槍。先把火繩槍設計出來再說,之后再改進成燧發槍便是,畢竟飯要一口一口吃。
就在此時,肅州兵備副使陳九疇送來邊報:瓦剌大軍侵略哈密,吐魯番偽王滿速兒,率軍擊敗之。滿速兒請求大明封賞,希望能夠重開朝貢(商貿)。
這個消息特別扯淡,把王淵直接給看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