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乃灶戶出身,世代煮鹽為業,原為府學教諭。因卷入科舉舞弊案,為保住妻兒,張卓自愿流放殷洲。
于是,櫟木灣有了鎮長,櫟木灣有了學校,櫟木灣可以燒煮海鹽。
張卓定下規矩,五歲以上孩童,無論是否做工,每天都得騰出一個時辰讀書。
這跟流賊們創建的小鎮,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
兩河鎮、流金鎮、閃金鎮,幾乎是全民操練習武,淘金和耕種全讓土著奴隸去做。表現良好的奴隸,殺同族奴隸為投名狀,可正式入伙還分配女人。如此,這些流賊勢力越滾越大,十余年間竟然形成三座小鎮。
不過嘛,流賊的核心首領們,全都把子女送來櫟木鎮讀書。這幫殺坯就算被扔到殷洲,也打心里認可讀書識字,估計就是儒家的教化之功吧。
半月之后,王驥又趁著船隊補給,前去參觀了福山鎮。
福山鎮沒有金沙可淘,也不懂怎樣煮鹽,幸好臨湖而建,農耕、漁獵資源豐富。他們發展得最慢,但也豐衣足食,就是有點缺女人,正在往內陸探尋土著部落。
繼續南下,船隊抵達新泉鎮(洛杉磯)。
王驥非常驚訝,此鎮竟然盛產稻米,而且大量外銷去南邊的盛州。
新泉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位于河口三角洲平地,屬于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地中海氣候雨熱不同期,按理說不適合種植稻谷。但是,地中海氣候夏季干燥炎熱,只要水源充足也可以種植稻谷,比如意大利就有大米出產。
新泉鎮雖然降雨量很少,但水源卻極為充足,沿河兩岸的森林被燒掉,開辟出密密麻麻的稻田。
王驥來到此地時,正值夏末豐收季,放眼望去滿是金黃色,沉甸甸的稻穗煞是喜人。
更有趣的是,附近的兩個土著部落,已經開始被新泉鎮的漢人同化。
這里的漢人數量不多,純粹是被海商遺棄的移民,爹爹不疼、姥姥不愛,只能一切自力更生。他們先是跟附近部落交換禮物,漸漸開始聯姻,教導土著種植水稻,甚至組織土著開挖引水渠。
土著們因此也非常友善,甚至推舉鎮長楊福為大酋長,把漢人移民視為神靈的后裔。
此地沒有殺戮,沒有陰謀詭計,百姓安居樂業,漢人土著和平共處,而且有吃不完的大米和蔬菜,仿佛夢幻中的世外桃源。
當然,這是因為沒有官府盤剝,地廣人稀可以到處開墾。
等以后統治機構建立起來,人口超過土地承載限度(適合耕種的盆地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到那個時候就得爆發各種矛盾了。
王驥反復比較這些小鎮的發展模式,越想越覺得有意思,同時眼界也迅速開闊起來。
直至來到陳立的地盤盛州,以及探海侯的地盤媽祖城,王驥徹底被震撼到了。前者以殖民同化和戰爭手段在發展,后者支持印加帝國內戰,不斷移民蠶食印加帝國的國土,每向前一步都是如此的文明而又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