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堻突然打斷:“唐初謀士輩出,就沒有制定國策以約束嗎?”
“有,”王淵笑著解釋,“就拿百姓來說。一個百姓年滿十八歲,就能獲得國家授田。以一百畝為準,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后代。另外八十畝為口分田,田主死后或犯罪,必須還給朝廷,并且禁止買賣。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分到手里的土地,百姓怎會老實上交朝廷?一旦朝廷兼管不利,那些口分田就被私下轉賣,或者脫籍成為黑戶,口分田也成為黑田。”
“唐代朝廷每年十月計田一次,同時還審查人口戶籍。年滿十八歲的男丁,可得田一百畝。年老、重病、殘疾者,可得田四十畝。守寡妻妾,可得田三十畝。每家的戶主,可多得二十畝。以上情況,不論得田多少,皆以二十畝為永業田,剩下的口分田都要在第二年十月交還給朝廷。”
“但天下官吏自有惰性,每年清田普查一次,根本就忙不過來,也不愿意那么忙。此田今年由誰耕種,第二年同樣交給這人,只在名義上收歸朝廷再重新分配。田主死了,不會上報官府,繼續占著口分田。丁口年滿十八,立即到官府報備,請求朝廷分與土地。如此,土地越分越多,越收越少。若實在瞞不過官府,就將死人之田賣給門閥貴族,地方官吏又怎敢向門閥貴族收田?”
“于是,到了唐玄宗時期,全國大部分田畝,雖然依舊屬于國家的官田,但早已掌握在門閥貴族和豪強手中。但每年都有男丁成年啊,每年都要給百姓分配土地啊。地方官吏只能拿著紙面上的官田,分給那些新近成年的男丁。”
“這些男丁名義上有田,但他們的土地,實際上被門閥貴族耕種。門閥貴族占田而不交稅,男丁卻必須交稅。而且,男丁分到虛田之后,還必須給國家打仗,這就是府兵制。一個男人,要養家糊口,手里頭無田可耕,還得自備兵甲給朝廷打仗。這讓百姓如何得活?要么逃亡,要么給門閥當佃戶。官府征兵之時,紛紛剁掉自己的手指成為殘廢,這樣就能逃脫府兵制的兵役。”
“百姓困難,國家也困難,因為朝廷無法收稅啊。”
“于是節度使就出現了,朝廷沒錢也沒能力征兵,那就讓節度使去收稅和征兵。各大節度使,就此變成又治民又治軍的土皇帝。李林甫、楊國忠為何能得玄宗皇帝寵幸?真的是唐玄宗昏庸嗎?非也。因為李林甫和楊國忠,能夠幫玄宗皇帝撈錢。若沒有李林甫、楊國忠,唐玄宗連皇宮用度都開銷不起,因為當時連官員俸祿都發不起了!”
“為何唐代節度使,多為異族將領擔任?”
“因為唐代武將是可以進中樞的,是可以當宰相的。節度使掌握著地方軍政、財政、民政大權,很容易建立功勛,很容易進京做宰輔。楊國忠當然不愿自己的權位受到威脅,于是大量提拔任用異族。因為安祿山這些異族將領,大字不識幾個,不可能讓他們當宰相。”
“唐玄宗對此非常清楚,他也有自己的算盤,無非是讓楊國忠、李林甫,與地方節度使互相制衡而已。制衡之術很好用,但唐朝積弊已深,怎么可能制衡得了土皇帝一般的節度使?”
王淵突然笑著說:“如今的年輕士子,皆追慕盛唐。可真正的盛唐,貞觀之治勉強算得上,畢竟當時全國人口稀少,均田制、府兵制還能順利運轉。至于開元盛世,那叫什么盛世?百姓流離失所,寧愿自殘不愿當兵,門閥貴族奢侈成風,朝廷得靠宰相盤剝撈錢,官員俸祿都只能拖欠。這算盛世?開元末世也!”
“安史之亂,誰為罪魁禍首。唐玄宗耶?楊貴妃耶?楊國忠耶?李林甫耶?安祿山耶?非也。罪魁禍首,當追及北魏之均田制。”
“但是,均田制確實讓北魏強大,確實讓隋唐興盛一時。”
“制度本無所,但須因時而異。”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驕,千古帝王也。可唐太宗犯了大錯,他不該沿用均田制。他是最有機會改革變法的,李世民若不變法,武則天、唐玄宗就更沒法變。安史之亂的禍根,在于唐太宗李世民!”
“臣為何變法?陛下可思之。”
這些話一說出來,百官皆驚,目瞪口呆的看著王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