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的朱載堻,依舊年富力強。在占領殷洲大片殖民地之后,國庫里的金銀越來越多,太倉里串銅錢的麻繩都爛掉了。
但是,天災頻發,水旱齊至,年年賑災。
而且隨著氣候越來越冷,災害程度也不斷加劇。還有就是貨幣不斷貶值,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過大,碰上天災直接物價飛漲,朝廷賑災根本就賑不過來。
北方的蒙古,東北的女真,青海的蒙藏,由于實在過不下去,只能冒死寇邊劫掠。
大明各邊鎮耕戍區,也因為糧食銳減,需要中央不斷輸血。又忙于應付邊患,所需錢糧就更多,大明的軍費開支成倍增加。
大明首輔唐順之,一上臺便接手這爛攤子。
他不缺錢,但是缺糧!
一邊從南洋大量進口糧食,一邊逼著國內糧商平價出售。同時又瘋狂提高經濟作物的賦稅,降低糧食作物的賦稅,逼著士紳和農民改種糧食。
山西、陜西和山東,白蓮教死灰復燃。
朝廷帶兵平亂之后,甄別出首腦殺掉,再把俘虜一股腦押送至海港——中央拿不出糧食移民或流放,就等著王淵和王策來接收,這屬于三方互利互惠的選擇。
兩廣災民,由朝廷統一組織,大量移民到老撾,希望開發老撾種出更多糧食。
大明南洋水師,被朝廷兼管得更加嚴格,水師提督的第一任務,就是每年運回更多的糧食。
朝廷有錢,水師官兵運糧回國,刨去各級官員的克扣都還有得賺。
于是乎,南洋水師瘋狂擴張地盤,幾乎占領了整個蘇門答臘島,只剩一些深山老林還進不去。蘇門答臘島被搞得遍地稻田,賺錢還只是其一,水師提督有政治任務,每年運回國的稻米越多,升官封爵的速度就越快。
面對小冰河來襲,大明雖然災荒遍地,國庫以肉眼可見速度縮水,但總體而言還算比較穩定,國土面積甚至還在不斷擴大。
可惜,土地兼并更加嚴重,大戶趁著災荒之機,以合理合法的手段瘋狂購買田產。
一些地方大族,登記在冊的田產就有上百萬畝。
由于朝廷每隔十年就清田,而且專拿豪強開刀,隱瞞田產的現象被控制。大戶們害怕被當豬宰,越來越喜歡分家,而且實際操作時又分家不分產。搞得繼承官司越來越多,族長一死就開始鬧,往往被地方官吏猛咬一口。
大明吏治,日趨敗壞,恢復到王淵剛剛執政時的水平,任憑唐順之手段再強硬也只能踩剎車。
就連改革派內部,也大部分腐化墮落,屠龍者終究變成了惡龍。
或者說,在全面施行攤丁入畝之后,已經沒有所謂的改革派,大明盛世哪里還需要改革?
新一屆的350名進士里面,其中120多人都是商人子弟。
出身商賈之家的官員越來越多,因為商人有錢,請得起名師教導。不但教導自己的孩子,還把族內子弟一起弄來上課,每年都在批發量產秀才,佼佼者又能考取舉人和進士。
朱載堻和唐順之,君臣都屬鐵腕人物,他們暫時還能壓制商賈。面對連年天災,他們制定的許多政策,都是損害商賈利益,用以救濟天下廣大平民。
但是,他們死了以后呢?
小冰河時期還要持續百余年,到時候的天災更加恐怖。如果沒有鐵腕君臣聯手發力,而滿朝又是商人子弟為官,恐怕天災降臨的時候,甚至會損害百姓利益而救濟商賈!
無法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