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向的永濟渠都是前朝所修,亦是前朝留下來的最大渠道成果。
比起永濟渠,通濟渠對帝國的作用自然是更為重大,幾乎可以說是帝國的命脈所在。
江南賦稅以及江淮的糧食,大都是以通濟渠這條水路北上。
前朝時期便在洛口興建了糧倉,大唐立國之后,洛口倉更是保障京都的糧倉重地,帝國強盛之時,洛口倉數次擴建,倉城方圓二十里,共有三千窖,每窖可存糧五千石,鼎盛之時,洛口倉存量千萬石,駐軍數千守衛,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糧倉。
這里不但是存糧重地,更是交通要處,洛口官渡往東北便是永濟渠,南下正是通濟渠,而往西北不到百里地,便是京都,水路暢通,從南方運過來的糧食,大都是囤積于此。
秦逍以行人到得洛口官渡之時,天還沒有黑。
秦逍是第一次南下,顧白衣也極少出京,陳曦雖然是向導,但這一次不便以真實身份示人,在外人看來不過是一名大理寺刑差,所以一些事宜都有大理寺寺正費辛出面。
此番費辛跟隨秦逍下江南,尚不知道是要前往調查江南內庫案,真以為是秦逍心血來潮,要去江南巡案,樂得跟在小秦大人身邊往江南走走,只以為到了江南,歌舞升平,說不定還能從江南撈些好處回來。
所以到了洛口官渡,不用秦逍吩咐,主動去和官渡的人員接觸。
官渡的人員驗了費辛的文書,知道這是大理寺的官員出巡,他們常年負責船只調運,在地方過來的官員面前自然是擺足威風,但是京都有官員出行,那是一定都不敢怠慢。
十五個人,十五匹馬,至少也要兩艘官船方可,官渡的人員會先負責準備好所需官船,至于所需的花銷,到時候列出單子,送到大理寺報銷。
費辛在大理寺是五品寺正,京都這樣品級的官員沒有八百也有五百,微不足道,可是出了京都,七品官員就已經是百姓眼中的大官,費辛五品寺正也足夠威風,像秦逍這樣的四品官員,尋常百姓想見一面都是難得。
官渡人員辦事效率不慢,天黑之前,已經調了兩艘官船準備妥當,六名大理寺刑差和兩名紫衣監吏員乘坐一船,陳曦和秦逍等人一起,馬匹也分別安排在兩艘船上。
秦逍見到官船的時候,比自己想象的要大的多,比起這里的官船,自己給秋娘買的那艘游船就像一塊木板。
一艘大船容納四五十人不在話下,十五個人分乘兩艘船,雖然還有馬匹,但卻依然顯得寬敞無比。
秦逍頭一遭乘坐如此大船,心中感慨,至少大唐官員出行的待遇確實不差。
船上配備有廚子和船夫,所有的需求和供應也都準備得很周全,乘船南下,即使順風順水,卻也要十天左右的時間,如果吃穿欠缺,途中難免要停船靠岸補充,大大耽擱時間,所以費辛和官渡人員交涉過后,船上的吃喝用度卻都是準備得十分充實。
一切準備妥當之后,秦逍也沒有耽擱,吩咐連夜出發,揚帆順水而下。
(本章未完,請翻頁)
正好順風,離岸之后,官船揚帆,行進的倒也是頗為迅速。
眾人也各自歇息,穿上有的是房間,一人一間房也是綽綽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