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點上,景帝劉啟雖然做的沒有太宗皇帝那么好,卻也足以讓許多人感恩戴德了。
所以,在民間有學多百姓自發的為皇帝點上長明燈,立神主牌位等。
至于朝廷的官員和各地的諸侯們自然也不會落于人后,大肆的籌備賀禮,恨不得弄的天下皆知。
連吳楚等隨時都可能舉兵造反的藩國也象征性的派人入京賀壽。
要知道,吳楚兩國已經有幾十年沒有派使者入京了。
是以原本不想操辦壽辰的劉啟,在聽說了吳楚等國的使者入京的消息后。
立刻就推翻了之前的打算,他不僅要辦,而且要辦的風風光光。
要讓各地的諸侯王們看到朝廷的實力。
所以,劉啟的壽辰就從皇帝的家事上升到了政治事件的高度。
如果誰敢在這件事上掉鏈子,他定然是嚴懲不貸。
對于劉榮來說,這還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為了應對便宜老爹壽辰的事宜,他不得不把南市的事情全部交給袁盎放手去處理。
這兩天一直都憋在了宮里,與阿大,阿二,阿三他們徹夜不眠的忙碌著造紙的大計。
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這一天,劉榮看到手上的樣品,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他知道,有了這個寶貝,他太子的地位再無可動搖。
“殿下,這就是白紙嗎?”
阿大神情激動的撫摸著面前的白紙,仿佛是撫摸著少女的肌膚,生怕動作稍大玷污了這圣潔的存在。
他雖然沒讀過多少書,卻也明白這張白紙所代表的意義。
眼前的這種薄若蟬翼,潔白干凈,漂亮的仿佛珍寶一樣的紙張。
必將在未來席卷天下,徹底取代竹簡!
這樣的功勞幾乎堪比倉頡造字,足可青史留名,為萬世所敬仰!
“好寶貝,就是稍稍貴了點。”
阿二的神色同樣激動,他想起了家中的幾個孩童,如果能在這白紙上面書寫,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他大概算了一下,這批樣品白紙的成本每張大概在百文錢左右。
如果對外出售,至少也要再加個幾十文。
按一個孩子每年至少要消耗一百張白紙來計算,一年就是一萬多錢。
這差不多就是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
工匠在大漢算得上是高收入群體。
像阿二這樣的技術嫻熟的工匠,年俸折算下來足有十金之多。
不比一個尋常的小地主之家差多少。
可即便是以他這樣的收入,看著眼前的白紙也只能是暗暗嘆息。
這一萬多錢看似不多,可這僅僅是白紙的消耗,其他還有筆墨拜師等費用,絕不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所能承受。
他估摸著以自家的情況,供養一個孩子讀書就已經是極限了。
如果讓劉榮知道阿二的想法,絕對會嗤之以鼻。
一百多文一張白紙?
這是打發叫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