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三年三月,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筑義州城(今遼寧義縣),駐扎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意圖餓死錦州關寧軍。
祖大壽向明廷求援,洪承疇支援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援錦州解圍。
洪承疇領兵駐扎寧遠,偵察敵情和等待后方糧草籌措。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反復催承疇進軍。
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馳援錦州。
七月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
七月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后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建奴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
八月十八日皇太極接到前線軍堡,帶病急援,行急鼻衄不止,流著鼻血晝夜兼行500余里,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
糧草不夠的弊端終于出現,建奴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明軍糧草不濟,自亂陣腳,被皇太極擊敗。洪承疇被圍困送山城。
崇禎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被毀,洪承疇、祖大樂被俘。
崇禎十五年三月八日,錦州城已人相食地步,祖大壽帶錦州城歸降清廷。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
五月洪承疇剃發歸降,皇太極始終對洪承疇心有忌憚,除咨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恐出現祖大壽叛逃之事,也始終對洪承疇禁足。
崇禎十二年至崇禎十五年,歷經三年的松山城、錦州城大戰,史稱“松錦大戰”,自此明朝寧錦防線徹底崩潰,山海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屬于大明。
戰線再次回到了袁崇煥與皇太極寫信建立錦州城的局面,袁崇煥幾封信玩了皇太極十五年,皇太極終于攻克錦州,將戰線恢復到了當初努爾哈赤臨死之時的局面。
………………………………………………………………………………………………
十四、大明亡于流寇,吳三桂獻關
崇禎十五年(1642年),在貝勒阿巴泰率領下,分路從墻子嶺入,會于薊州,然后分道,一趨通州,一趨天津。
十一月,北京戒嚴,明勛臣分守九門。
清軍鐵騎繼續南進,直入山東,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俘獲人口三十六萬余,牲畜五十五萬頭。次年四月北還。明朝將帥擁兵觀望,無一敢戰。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于盛京后宮。
崇禎十七年(1645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后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后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崇禎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
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大明亡。
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獻出山海關,徹底投降清朝。一片石之戰中,吳三桂擊敗李自成,清兵正式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