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這塊地方壓根就不適合資本主義的路線,從頭到尾都是如此。
資本主義的前提是什么?
文藝復興的興起,使人們思想和行為上走向開放,讓歐羅巴的人,更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
而新航路的開辟和奴隸貿易,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完成了原始積累。
文藝復興,大明壓根就不需要這種東西,大明皇帝要是如此提倡,那首先文臣就甩出一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告訴大明皇帝花兒為何這么紅。
這一句是歐陽修在總結李存勖得了天下,又很快失去了天下。
得天下是因為李存勖在未得位之前,憂勞樸實,與臣子們共進退,發憤而成事,而失敗則是當了皇帝之后,貪圖安樂,對天下大事沒有了足夠的判斷,開始好逸惡勞,最終失去了天下的警醒。
類似的話,大約就是紅朝當年從西柏坡前往北京的時候,教員那句:“我們進北京,可不是李自成進京。”
事實上,文藝復興是為了擺脫歐羅巴人對現實生活的絕望,強調人的價值。
而在這一方面,中原王朝早就在先秦時候就已經完成了,對于人的價值的強調,比如:【人定勝天】,這四個字,可是出自《逸周書·文傳》,更加強調人的價值。
中國也不是沒有文藝復興運動。
比如尊法反儒,反對八股文,反對八股取士,倡導王陽明心學的思想家李贄。
比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也曾提出過很多的人本主義論點,比如反對君主**,重實踐、輕理論的實用主義。
天下為主,君為客的黃宗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的王夫之。
這些思想在遭遇到文字獄的時候,戛然而止。
而新航路的開辟,不就是搶劫嗎?不就是做海盜嗎?不就是搜刮黃金白銀嗎?
不就是帶著槍炮滿世界掠奪嗎?
大明王朝從來不缺這樣的人。
三寶太監那是官方行徑,那民間比如海賊王汪直、李旦、顏思齊等人,都是大明的海賊王,其實力之強大,英、荷屬東印度公司,都為之側目。
但是有啥用?
中原王朝,從皇帝到百姓,都無法接受這種掠奪性質的財富積累。
比如汪直,就曾經卑微的給朝廷上書言:效犬馬微勞馳驅。結果還是被大明水師一路剿滅,押解進京,最終被剁掉了腦袋。
鄭芝龍三番五次的想要歸附明朝,帶著七百多條船,近十萬人投奔大明,天啟年間投降了數次,直到朱由檢接見,才算是成功歸附。
那么奴隸貿易呢?
中原王朝在朝廷上廢奴,也是在先秦時候就已經完成,雖然還有賣身契和奴婢的存在,但是整個中原王朝的基本脈絡都是強調廢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