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濟院日給兩餐,器皿、柴薪、菜屬都由州府縣自行籌備。
大明的養濟院收養的日期一般是十一月初至次年二月,天氣尚寒則可向后延續,每年五城兵馬司,都會將這些乞兒流民送到養濟院去。
而巡鋪的伙夫還會沿街將無主的尸骨收斂,給棺安葬。
東西舍飯寺,東舍飯寺,指的是旙竿寺,乃是正德元年所建,在中城保大坊。
西舍飯寺指的是蠟燭寺,建在西城阜財坊。
只有惠民藥局歸太醫院管理,養濟院和東西舍飯寺的經費,都來自于京師內外富戶的捐贈。
不管是養濟院還是東西舍飯寺,都是刷聲望的好去處,而且比接受大明皇帝的廷杖更加安全,且行之有效。
大明京師五城養濟院七處,每一處都有超過萬人的乞兒流民居其間,躲避寒冷。
而每年養濟院、東西舍飯寺,僅僅靠著大明朝的內外富戶、明公的捐贈就能夠維持。
大明的朝臣們,雖然混蛋了點,雖然蠢了點,但是在遇到這種“低端人口”的時候,在遇到大城市病的時候,朝臣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清理低端人口,治大城市病。
而是想著辦法收養起來,不挨百姓們的謾罵。
這些乞兒流民,都是在立冬之后,從四面八方扶老攜幼,到京師跪拜呼喚乞財,逐漸也演變成了京師周遭的財富密碼。
一個冬天需要多少柴薪,需要多少火燭米面?到了養濟院,這一切都解決了。
當然這種名為“窩養”的遷移活動,曾經被明英宗,也就是那個叩門天子廢黜過,不過他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在登基的第一年,就把這養濟院的制度給恢復了。
因為朝臣們罵的實在是太難聽了,一向厚臉皮的大明皇帝都有點接受不了。
大明皇帝就是再不在乎名聲,也害怕被朝臣們指著鼻子罵:“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大明皇帝真的受不住這等的攻訐,朱見深還未改元就立刻下詔恢復了養濟院的運行。
大明皇帝每年也要按例捐贈。
萬歷三十二年起,一直到崇禎元年,大明皇室欠捐三萬兩……
大明的國帑內帑窮的叮當響,壓根拿不出這筆錢,每年都寫白條,今年總算是把欠款都給補起了。
“京師米價隨著流民入城也是一日一個價,渤海灣都凍住了,鄭芝龍能按時交糧嗎?”張嫣有些擔心的說道。
京師糧價騰飛,大明皇帝開京通兩倉,去了五十萬石糧食平抑糧價,若是鄭芝龍的糧食再不進京,那明年開春之后,京官們的俸祿都發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