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標槍過后,兩道厚實的陣列狠狠的撞在一起,盾撞矛刺變成了主流。
由于雙方都是結陣進攻,所以沒有進入混戰階段,若是從半空中俯視,能清晰的看到雙方陣線之間的對抗。
這時候,交戰中的雙方步兵已經無心他顧外圍的戰況,反漢聯軍的部落騎兵已經迂回到左右兩翼的側面。
正當反漢聯軍的部落騎兵準備沖擊的時候,幾百人形成的騎兵方陣轟然而來,截住了他們的去路。
千名斯瓦迪亞騎士分成了兩部分,擋住了兩翼打算迂回突襲的反漢聯軍部落聯軍。
在斯瓦迪亞騎士后面,則是護衛主陣列的希臘仆從軍。
至于板甲軍士戰團,則被肖云陽留作預備隊。
反漢聯軍的部落騎兵看到對方只有區區500人后,毫無畏懼的發起了騎兵沖鋒。
在這些部落騎兵眼里,打仗主要看的還是誰人多,誰的勇士強!
比起全身包裹著鐵殼子的斯瓦迪亞騎士,這些部落騎兵身上頂多只有一套破爛的皮甲,不少人身上只有一套平民布服,不過他們手里的武器都有一桿騎兵長矛。
由于這些部落騎兵沒有馬鐙,所以一手控馬一手拿著騎兵長矛發起沖鋒!
這種持矛騎兵,哪怕只是輕裝,對于沒有長槍的步兵方陣也是十分危險的。
特別是對付如今的希臘方陣,更是手到擒來。
因為希臘人喜歡用短矛,大概也就兩米長,還沒有部落騎兵的長矛長,這在抵抗騎兵沖鋒當中很容易被突破。
亞歷山大大帝正式因為看到了這個缺陷,才對希臘方陣進行了改良,發展出馬其頓方陣,步兵長矛的長度直接加到了足足六米多!
這種長矛,別說是騎兵了,就算是大象也能給你刺倒!
于是,馬其頓王國控制下的各個部落根本不敢違背亞歷山大大帝的命令,被這些野人部落引以為傲的部落騎兵,對上馬其頓方陣就是送菜的命,更何況亞歷山大大帝也有精銳的騎兵……
然而,這些來自馬其頓王國的部落騎兵,面對希臘人卻有著天然的心里優勢。
他們其實就是馬其頓王國長期對希臘地區形成威懾力的征召戰士。
這幫部落騎兵根本沒有見過鐵罐頭騎兵,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就這樣,幾千部落騎兵和幾百名斯瓦迪亞騎士正面撞在了一起。
雙方都是利于騎兵對沖的方陣,不是近代的沖鋒墻陣,而是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方陣,雙方的區別在于騎兵間隔不同。
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方陣間隔距離更寬。
因此,兩個騎兵方陣對沖時,很少有馬頭對馬頭碰在一起同歸于盡的,他們是來打仗不是來自殺!
往往都是互相穿插而過,穿插的過程中,就要看各自的力量和反應力了。
這一點,部落騎兵們有一種迷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