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的號角聲響起,至少讓混亂的前沿俄軍士兵有了事情可做,不用站在原地擔驚受怕的看著不斷飛射過來的實心彈丸。
所謂的火槍大方陣,其實就是一個個小方陣拼接而成。
大概一千多人左右形成一個小方陣,一個個小方陣又組成大方陣。
肖云陽前世的西班牙大方陣也是這個套路。
最多規模大小不一罷了。
這種小方陣拼起來的大方陣,戰斗時不會顯得過于死板,因為每一個小方陣都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讓指揮官可以在作戰過程中進行一定程度的機動調配。
當然,這里的機動力跟線列戰術下的步兵方陣是沒有可比性的。
光是小方陣里的長槍方陣原地調轉方向,就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至于整體方陣,轉向基本上不可能在敵軍眼皮子底下進行,不然的話敵人一沖就亂。
同樣的道理,漢軍這面轉向也困難,所以必須迎面敵人。
肖云陽看到敵人頂著命中率一般般的實心彈前進時,嘴角劃起一絲微笑。
讓敵人先上來,他才能打出一場全勝嘛。
俄軍主體是步兵,一旦接敵后戰敗,根本跑不了,漢軍的騎兵雖然只有幾百人,帶都是輕裝騎兵,最是適合追殺殘敵。
隨后,肖云陽下達了一連串軍令。
之前一直隱藏起來的10門三磅騎兵炮分成兩部分,分別在一支千人左右的兵團中,從兩翼向敵軍兩側迂回。
從卡布多夫斯基的角度來看,就是漢軍陣列中突然出現兩只不大不小的隊伍,然后向兩側延伸斜向向前。
卡布多夫斯基上將自然不會眼睜睜看到漢軍這兩支隊伍迂回到己方陣列兩側,那樣的話,自家軍隊豈不是要三面臨敵?
這是妥妥挨槍子的節奏啊!
步兵大方陣機動力很差,一旦三面臨敵的形勢確立,再想機動就會變得很困難。
而且以這些沙俄地方軍的素質,估計三面臨敵時根本堅持不了多久就會一**潰敗。
這時候,卡布多夫斯基上將預留的預備隊就派上用場了,兩只人數規模是漢軍兩側部隊2倍的兩股隊伍,從俄軍大后方列出快速行進的縱向方陣前進。
縱向方陣比橫向方陣行進速度更快,畢竟后面的方陣跟著前面方陣悶頭走就可以,一個接一個,不會出現掉隊現象。
縱向方陣的缺陷則是火力橫截面太低,如果一頭撞在敵軍的橫向方陣面前,就會接受來自三面鉛彈的洗禮。
說白了,就是戰場橫截面寬窄的問題。
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火槍時代,野戰中都十分注重戰場橫截面的寬度。
感謝仰望星空QA打賞200起點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