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呂不韋之后,列國的新貴。
李園道:“本尹聽聞,秦國舉國勞民興建大渠,秦王下令,今歲秋收之前,必須完工,然而,其動用人力,已超一百五十余萬,然其斗門,漕渠,支渠,毛渠其總長約三千七百里,換算下來,每里人力有三百余人,其工程不可謂不浩大。”
李園一句話。
讓楚國諸位大臣,紛紛皺眉。
楚國多有水地,尤其是壽春姑蘇,淮滬之地,哪里不要動水。
但至多也就數百里,而此時聽聞,秦國要動三千七百里,其規模是浩大,略小于當年的都江堰了。
也就是說。
秦國這么去修渠,到底怎么樣,楚國是最有發言權的。
難不難?很難。
就是楚國來做,都未必能做的好。
李園接著說道:“臣得到秦國求援消息,向楚國借糧兩百萬石,懇請諸位一議!”
“兩百萬?”
“好大的口!!!”
“我楚國憑什么要借給秦國。”
一時間,朝堂上亂做一團,面色不一,有幸災樂禍,亦有不屑之人!
羋宏忽然說道:“秦國如此勞師動眾,秋收成渠?這怕是有些不自量力了,即便成渠,那此渠滲漏之下,可堪一用?”
“秦王如此好大喜功,此乃自毀長城之舉啊。”
“其實,此事在下也已聽說,其皆是關中商賈所言,說秦人百萬多人聚集渭水以北,而且,秦王以秦法壓迫,這才無人敢反抗,不僅如此,日日都有死傷,關中有苦難言啊。”
此刻,眾人才是紛紛出聲,各抒己見。
李嫣嫣擺了擺手,道:“論道理,秦楚之間本多有藕連,如今,秦國大興勞役,我等到底是借,還是不借呢。”
忽然。
昭群說道:“太后,臣有一意。”
李嫣嫣道:“昭老但說。”
昭群說道:“臣聽說,此渠當年修建的起因,乃是因為,韓國懼怕秦國東出,所以,暗中派遣了間人說服秦國修建此渠,此渠之目的,便是為了疲秦,讓秦國無暇東出。”
李嫣嫣道:“不錯,此事本宮也有聽說。”
昭群繼續說道:“如今,我楚國的長驅國策乃是大興水師,秦楚如今的距離和關系,便如當年秦國和韓國一般,韓國的疲秦之計,差點成功,可如今韓國已滅,雖種下前因,卻為得后果,那為何,我楚國不能替韓國收下這個果實呢。”
群臣一聽。
頓時人群中議論開來,
紛紛不明白,昭群的意思。
而項氏等人都立刻聽明白了。
“昭老,你此話何意?”
昭群道:“諸位治下,應該都有善水治水之人,敢問諸位,可看好,秦國如今的大渠是否能在秋種之前有所成效?”
項燕頓時說道:“本將雖是軍將,但也知些水事,三千七百里的泥土,要精修之下,哪怕就是百萬人,三月要達,也是千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