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北瞰黃河,南臨潁水,東通鄭汴,西連洛陽,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七十二峰,非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聞名國內外的旅游圣地。
廟村是一個坐落于太室山側峰腳下的自然村,背靠險峰俊嶺,風景秀麗。
村內人口本身不多,這些年搞旅游開發,大部分土地流轉出去,年輕一代追逐發財夢都出去打工,剩下一些留守老人。
山上有一條小河穿村流過,形成前村和后村兩種格局,前村的老人們每年有土地轉讓費收入,生活方面有十足保障,而村后的土地緊靠山坡沒有開發潛力,生活在這里的老人還有些拮據。
倒是靠著年輕時學來的手藝,后村的老人們編些市面上不多見的竹筐、竹籃、香包等稀罕物,到隔壁繁華的少室山腳下兜售,過得忙碌且幸福。
這幾天,一個操著山外地口音的中年人來到廟村,打破了后村的安靜。
院門口臺階上,幾個老人坐在一起,曬著日頭,一面編筐一面交談。
“聽村長說那個山西人,花了八千塊把那塊不吉利的院子買下來了。”
“八千塊?年前那塊院子上死了十多個人,聽前村在鎮上派出所當警察的老王三兒子說,兇手還沒抓住哩!去年少室山廟里下來的祝師傅還說是百年兇宅,倒找錢給人都沒人要!村長不是坑人么?”
“這樣的大事村長可不敢胡來,給那山西人說了,可那人性子倔得很,說自己是在籍道士不怕邪,還要在那院子上蓋道觀驅邪哩!”
“前兒聽人說城里道協的人出來看了,還出了什么圖紙,昨天就開始蓋了,還招人幫功,買個菜,做個飯啥的,每天給五十塊錢呢,前村那些見錢眼開的富戶都過去了。”
“啊!那快做完活,咱們也去。”
短短一個月,一棟四分大的小道觀拔地而起,由兩棟房相連,前面是兩層道觀主殿,中間是個不大的院子,后面是棟一層住宿房。
道觀主殿的墻壁粉刷成暗紅色,迎合當下主題道觀的顏色,兩邊的墻壁也是如此,后面的住宿小樓卻是普通的磚瓦色,略有些簡樸。
小道觀背靠山坡,懸孤于廟村之外,殿前有一顆大槐樹,山泉從樹旁流過,正值春夏交替之際,大槐樹抽出翠綠枝葉,微風拂來,輕輕擺動,似如少女柔美的舞姿。
院心種了四顆桃樹,還打了一口水井,井水連山,清澈甘甜,純天然,無污染,住宿房是大梁磚混結構,由一間大廳和左右兩個側室組成,房內鋪的是大青磚,家具也是由當地木匠打造,簡易古樸。
道觀建成之日,城里的道協和廟村百姓都來觀禮揭匾儀式,道觀名曰“界碑觀”,名字雖然奇怪,但是界碑觀的“不收任何香火錢”理念,贏得滿堂喝彩。
開觀后,附近的山民百姓隔三差五來祭拜三清,漸漸發現,觀主每天早上八點到十二點開觀接受信徒,其余時間都在“修煉”,經常能在山上看到其“修煉”的身影,而且夜里還會盤坐在住宿房的房頂,對星月自語,極為怪異。
漸漸地一則流言在村子里流傳,說是觀主被兇地陰魂影響,變得瘋瘋癲癲,許多百姓去看了,嚇得不敢再去。道協派人過來查看,見其行為怪異,始終不得好轉,最后收了牌匾,山民百姓聽聞更加驚恐,連路過也要繞道而行。
剛開啟的界碑觀,沒半個月就破敗了,但因其地歸觀主所有,也無法將其驅趕離去,但是界碑觀從此無人問津。
“效果不錯……”
明月皎潔,星光璀璨,盤坐在房頂的秦書凡,望著山坡下燈火如星點的村莊,嘴角露出一絲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