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傍晚,道路上行人不多,秦書凡在城外降落下來,朝著前方的郭北縣城走去。
道路兩旁堆滿了沙粒和土塊組成的小土堆,一小堆一小堆相連,每堆相隔數米,一直排列到護城河附近,土堆上有火燒過的痕跡和一些散亂的紙片,就好似剛剛被祭拜過的墳塋。
“咦?”
走到城門口,迎面刮來一股涼風,吹得秦書凡絲發亂舞,衣袍獵獵,似乎還有了打哆嗦的感覺。
秦書凡停下腳步,疑惑的望著城門洞內的縣城。
要知道以他現在的肉身,就算是刮來十幾級大風,也不會覺得冷,更不會打哆嗦,這陣風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過了片刻又刮來一陣風,仍然是那種強度的風,卻沒有十幾級大風的威力,秦書凡在這風撲捉一絲不同尋常。
“風中帶著陰涼,分明是蝕骨剜肉的陰風,莫非城內有妖魔鬼怪作亂?”
秦書凡睜開“天眼”,向城內望去。
目之所及,整個郭北縣,不,方園數百里都籠罩濃郁的陰氣當中,就好似暴風雨來臨時天空中的景象,陰云密布,格外沉悶,還有股讓人窒息的感覺。
最可怕的是,在天空與大地的連接處,好似有一道無形的門戶張開著,天空中的所有陰氣盡皆從門戶中吞吐而出。
憑借著敏銳的感官,秦書凡在那門戶中聽到哀鴻遍野的悲鳴,看到一道道陰魂在門戶過經過,更感受到門戶上傳來的極陰之氣。
“莫非這是傳說中的鬼門關?”
秦書凡看向城內的民眾,確定了心中的猜測。
眼前的種種景象,本該使得大地上的生靈受到影響,可是郭北縣里的百姓依舊正常行事,身上沒有沾上哪怕是半點陰氣,顯然這是符合規則的事情。
走進城內,街道兩旁的店鋪依舊開著門,每個店鋪門前豎立著一桿旗子,旗子上書“盂蘭盆節”,也有著書寫“盂蘭盆會”,往后看,家家戶戶都是這般。
路過一家賣熟食的鋪子,店里的伙計手里舉著香,站在門前,嘴里振振有詞,念完后,把香插在地上。
“果然是鬼門大開之日……”
在華夏,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也稱“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事實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還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這一天,相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還要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而按照道教的說法,有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中元節是普渡孤魂野鬼之日。
百姓們會在這一天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焚燒大量紙錢,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地方官府還會讓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
秦書凡想到剛才進城時看到的那些土堆,應該是假墳塋,在這個人道漸崩的年代,即便修下墳塋,很快會被土夫子啟出,因此,人們大都用火葬,之后把骨灰埋進來。
然而這種埋葬方式也不保險,死去的魂魄很容易被大妖所用,如聶小倩,所以堆起假墳,以示祭奠。
轉了一個彎,低沉的曲調傳了過來。
秦書凡看到一隊人舉著鼓號吹吹打打的走來,打頭是個身穿杏黃道袍的道士,他一邊走一邊撒紙錢,身后跟著許多舉著紙人,紙房,紙衣,花圈的道士,兩個醒目的大燈籠上寫著“奠”,足有近百人。
這行龐大的隊伍,很顯然是官府舉辦的祭奠游行隊伍。
“咦?”
突然,秦書凡在人群中感覺到一股陰風,睜開“天眼”,只見一道人形鬼氣夾雜在隊伍當中,最有趣的是,那人形鬼氣身上裹著一幅畫,慢慢前行。
這一幕,讓秦書凡想到原著中聶小倩取畫時的情形,當即停下腳步站到街道邊上,待隊伍在身邊經過時,他跟上去并道而行。
街道上看熱鬧的人很多,不少百姓和小孩子都跟著走,秦書凡只是其中一員,并沒引起人形鬼氣的注意。
待到城門口處,隊伍向另一條街拐去,那人形鬼氣卻向城外飄去,秦書凡緊隨而去。
出了城門,那人形鬼氣往東行去,速度非常慢,就像沿途賞花的大戶小姐,慢悠悠的,甚至還在有花草的地方停下駐足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