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迎戰,就必須做好西突厥參戰的準備。西突厥的欲谷設剛剛取得連續勝利,西域的多數國家都被他征服。唐朝平定高昌,要做的最大準備就是全面與它開戰。
不論是從總體戰略,還是從國際政治出發,都要考慮這一點。不戰則已,戰則必須保證完勝。對于高昌背后的西突厥,尤其不能心存僥幸。
想來想去,最后唐朝還是出兵了。跟這為了保險李世民發布的《討麹文泰詔》,全篇都是歷數麹文泰的罪行,提到西突厥也僅僅是說,麹文泰挑撥了西突厥的內戰,結論還是要懲罰麹文泰。
這表明,討伐麹文泰是大唐的內政,是皇帝對喪失臣節的麹文泰的討伐,不是對外戰爭。言外之意,是不希望外人插手。
只是李世民卻并沒有想到...西突厥其實早就已經外強中干了,這次的大戰,除了有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薛萬均等為副大總管,還有總管多名。
參戰的軍隊除了府兵外,還有多民族的兵種參戰,有打先鋒的薛延陀軍隊,還有阿史那社爾率領的突厥兵以及契苾何力統率的鐵勒兵。不一而足。唐朝到底出兵多少人?
根據《舊唐書·高昌傳》的記載,總數大約有二十萬。
高昌有多少人口呢?不足十萬人。這顯然不是唐軍的主攻目標,唐軍的龐大軍隊是給西突厥欲谷設準備的。結果呢?欲谷設偵察到了唐軍的力量,也知道了李世民的決心。最后在唐軍到達之前,欲谷設提前跑了,一口氣向西跑了一千里。
誰也沒有想到,歷史有時就是這么意味深長,表面看起來十分荒誕,唐王朝不遠萬里浩浩蕩蕩的出兵,竟以這樣輕輕松松地取得勝利,這不是有一點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覺嗎?
幾乎是用最小的代價取得的最大勝利。
從而以后,唐朝在西域擁有的決定性的地位,為國際之間展開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所以李世民很開心,對于那位副總管姜行本先出伊州,在天山柳云谷依山制造攻具....李世民以璽書慰勞姜行本:“攻戰之重,器械為先,將士屬心,待以制敵。卿星言就路,躬事修營,干戈才動,梯沖暫臨。三軍勇士,因斯樹績;萬里逋寇,用是克平。方之前古,豈足相況!”
跟著李世民鑒于高昌地區的重要性,決定按照中原的制度在高昌實行州縣制,以高昌為西州,并在交河城設置了安西都護府。
又設置了折沖府,以便唐朝政府能夠在西州地區征集一部分軍隊。
這些折沖府的府兵對打擊西突厥、抵御吐蕃、維護絲綢之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按照中原地區實施均田制、租庸調制、驛站制度后,以及修建水利及設置官市,唐朝對高昌的統治迅速穩定下來...!
只是這穩定后,還出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
主要是穩定之后,侯君集就是高昌權力最大的人,但是李戰卻將高昌的皇宮給占了,不但將高昌的皇宮給占了,在這段時間中,高昌皇宮中不斷有大車緩緩運出,用布包裹著,傻子也知道那些大車中有什么。
那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呀,誰能不眼紅,特別是侯君集的得力干將們,那位辛獠兒不但是攻伐兩州,就連西突厥的可汗浮圖城都被辛獠兒給打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