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倭島民族文化。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倭島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入唐留學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余人,而隨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見于文獻的達九十余人。
他們在大唐巡禮名山,求師問法,帶回大量佛經﹑佛像﹑佛具等,同時傳入與佛教相關聯的繪畫﹑雕刻等,對促進倭島文化的發展起了作用。
最澄﹑空海分別創立了倭島的天臺宗和真言宗,并且仿效唐朝,開創了倭島佛教在山岳建寺的風氣。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圓仁留唐十年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大唐和倭島的文藝批評﹑文字學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遣唐使回倭,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
由于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倭島。如沈惟岳﹑袁晉卿等,見于倭島史書的有十余人,都在倭島朝廷任職。
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倭的,最著名的是東渡傳授戒律的鑒真。隨遣唐使船到倭島的,還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響的唐朝文物,也輸入倭島。絲綢之路東端延至倭島﹐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說真的,倭島其實就是大唐的一個縮影,我們去倭島,你可以看到很多他們保留下來的大唐的習慣,只是那些習慣,我們都給創新了。
好與不好誰也不知道,但是至少在大唐時期,倭島是只能仰視我們大唐的存在。
...............................
貞觀十年九月...西征大軍凱旋。
李戰一身冕服...親自在明德門,而侯君集等人將軍看到李戰的冕服,立即下馬跪迎,為什么要跪迎,因為李戰穿的冕服就差一點和皇帝一樣了。
大裘冕廣八寸,長一尺二寸。袞冕金飾,垂珠十二旒,十二章。衣八章,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裳四章,藻、粉米。
冕,是帝王的禮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
皇帝冕前后各12旒,太子用11旒。親王只能用9旒、9珠,共用珠162顆。
李戰的冕用的11旒半,比太子高一級,太子都一直站在李戰的身后,你說侯君集還敢拿大,看到李戰立即跪迎高呼:“拜見秦王殿下。”
李戰笑著將侯君集給扶了起來道:“總管辛苦,請總管上馬,孤來給總管牽馬...!”
這...!”此時的侯君集是真的不敢拿大,可是卻被李戰給推上了馬,然后眼睜睜的看著李戰給他牽馬入城。
這讓侯君集十分的感動,他知道這是李戰在給他面子,要知道以現在李戰的身份,這11旒半的冕...李戰完全可以不理會自己,但是李戰卻親自扶自己上馬,為自己牽馬,給足了自己的面子。
說不感動是假的,看著前面的李戰,侯君集默默的心中一動。
跟著后面就是浩浩蕩蕩的獻俘禮了,這個獻捷獻俘之禮...其實就是讓別人知道你有多強大,大軍凱旋后遣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岳瀆、山川、宮觀及在京十里以內神祠,以酒脯行一獻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