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銅錢的消耗,唐初還在中央設置了一座專門鑄幣的機構——鑄錢監,其中設置了十座熔爐,不停的鑄錢。
后來實在是不行,總是出現錢荒,又復制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繡、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但是這種貨幣制度還是混亂,大唐缺金缺銀,如果大唐有金有銀,李戰就可以推出金銀幣,再采用十進制的方式,一枚金幣等于一千枚銅錢,一枚銀幣等于一百枚銅錢。
這樣的話就可以大幅度的減輕銅錢流通的障礙,也可以廢除“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會更加完善一個國家的貨幣制度。
當然了即使是金山銀山,李世民也不愿意拿來換兒子,可是李戰說去救自己的妻兒,讓李世民不得不放手,不但是李世民,就連長孫皇后也是出面表示理解自己的兒子,還鼓勵李戰出海救自己的妻兒。
因為這是一個男人必須要做的。
李大福和悅娘不舍,楊巧兒,歐陽多多的眼淚,鳳鳴和麹筱笛的難受...最后李戰還是前往了登州,李戰要在登州乘船離開大唐前往倭島。
跟隨李戰的一起前往倭島的人是整個虎賁軍,一共六千人,有人會問,六千人是不是太少了。
其實這里要和大家說的是,倭島的人真的不是很多,就拿倭島最輝煌的戰國時期來說一說,世界范圍內有兩個戰國時代,一個是中國數千年一起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另一個是倭島大名之間互相戰斗的倭島戰國,雖然都叫戰國,但兩者的差距實在有些太大了,導致倭島戰國在中國戰國的對比下,就如同村與村之間的械斗,完全沒有戰國名字帶給人們的震撼和霸氣。
主要原因是因為研究倭島歷史的學者認為中國戰國的名字聽起來很霸氣,于是給自己國家的歷史戰亂時期也起名字叫戰國,沒想到在后世搞出這么多的笑話,兩個戰國根本沒有可比性。
倭島戰國規模很小,參與的人數很少,軍隊人數以及當時日本的人口都很少,完全沒有國與國之間對抗的規模,就像網友說的,倭島的戰國就是村落之間的戰斗,由一個村的村長帶領為數不多的手下與另一個村戰斗,成為追求縣長的位置。這不是貶低,這是倭島戰國在中國戰國面前的感覺。
倭島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幾場戰斗,比如桶狹間合戰,是一場以少擊多的戰役,此戰織田信長軍約5000人,今川義元軍約25000到45000之間,織田信長的奇襲部隊約2000人。
長篠合戰,是武田勢力與織田勢力的一次全面沖突,需要說明的此戰武田勝賴并未帶來武田軍的全部家當而只是其中一部分。此戰武田勝賴方面共有軍隊15000人,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共約38000人,還有說法織德聯軍共有72000人。
小牧山長久手合戰,是羽柴秀吉(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為爭奪織田信長留下政治遺產的一場戰爭。戰爭時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已經奪取織田信長遺產的相當大一部分,此戰羽柴秀吉軍隊差不多超過十萬人,而德川家康方面也有軍隊30000人左右。
這里要說明的是,倭島的戰國時期,已經是1467年—1600年或1615年...此時的倭島的人口大約1400萬人左右,而現在的倭島是飛鳥時期,就是公元636年,差著幾百年。
張耀祖告訴李戰,此時在倭島的倭島人,大約300萬人左右,此時倭島有三方勢力,這三方分別是日本女皇橘里美,物部氏和蘇我氏的聯合,還有一個是前女皇的姘頭叫仲麻呂。
這三家的兵力之合加在一起大約有七萬人左右,李戰的六千虎賁軍不但已經夠用,而且以李戰虎賁軍的裝備,就是這三家一起來,殺光也是綽綽有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