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現在新建學舍并不穩妥,目前還沒有那么多老師能來教學,即便是學校建起來了,也開不起來,只有往后等那些落榜的學生去當老師,才能逐漸的解決這個問題。況且根本不可能去建這么多學舍。”蕭何無語的搖著頭,一幫人簡直就是瘋了。
為了咬而咬,根本就是罔顧事實的嘛!
他們似乎都忘了,大漢一口氣開辦起來這么多學校,也是極其不容易的。
師資力量也讓他們頭疼了很久很久的。
最終學部那邊經過了無數日夜的商議和琢磨,這才拿出了這份循序漸進的計劃。
招生數量逐步增加,讓一些落榜的學生來擔任老師,也算是給他們提供就業了,以此完成初步的學舍布局。
隨后,再議成績來淘汰一批不合格的老師,補充進來一些新的,漸漸的將質量提升上去。
這個計劃,學部是打算用二十年的時間來完成的。
而這個計劃,得到了朝中上下一致的認可,只要能夠堅持這個計劃二十年不變,那么二十年后,大漢的師資力量絕對是無敵的。
到時候想開多少學校就開多少,想開什么學校就開什么學校,想招募什么樣的人才,就有什么樣的人才。
當然,實際數量肯定是要控制一下的。
因為學校開的遍地都是,學費低的人人都能承受的起。
那么二十年后,大家都去上學博取功名了,試問,誰來種地?
現在又不是機械化時代,種子也不是改良品種,耕種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完成的。
所以,為了避免這個尷尬的局面發生,大家還是決定發展是有限度的,在保證農業人口的同時,可以適當的發展一下。
于是乎,淘汰率就成為了重點運作的目標。
一個縣學的學生上限是多少呢?
當下是六百人,往后可能會增加到九百人,甚至更多。
但是一個郡學的學生上限是多少呢?
答案是兩千五百人。
而郡學是五年制的,也就是五個年級,等于每一年只招收五百人。
而一個郡少則十余縣,多則三十余縣,基本就是一萬人到三萬人去爭這兩千五百個名額。
在確切一些,就是四千到一萬人,去爭這五百個名額。
而到了洛陽書院就更恐怖了,雖然洛陽書院的上限是八千人,但他需要面對的是大漢的近百個郡,等于每年二十五萬人左右,去競爭一千六百個名額。
這個難度,差不多跟后世某個農業大省是差不多的。
雖然后期還會增加,但基本上就是這么個模式了。
總而言之,在生產技術還有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農業產量不能做到以少數人勞作養活大部分人的時候,這種模式是不可能更改的。
但朝廷又的確需要這么多的人才,所以才不得不做這些。
在預想中,縣學就是搏一搏的地方,或許單車變摩托,三年下來不行就回家種地,起碼這輩子也算是拼過了。
而郡學則是進階的地方,或是往上走,或是往下來,就算進入縣府當吏,也能打破某些人的壟斷。
洛陽書院則屬于最高級的地方,最后能被重用的,八成以上都會出自這里。
田儋似乎嗅到了什么味道,微微一笑,開口道:“陛下,臣倒是有一個大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