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山百思不得其姐,更是被自己心中突然出現的這個想法給震驚了。
王不餓的識人之名早就被大家認可接受了。
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無人可用,結果王不餓安排一個人去干啥,結果這個人就干的很好。
到后來大家漸漸的成長起來了,一切也都開始正規劃了。
驀然回首,大家這才發現,原來王不餓還真的就是個伯樂。
這些年來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去發掘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
有些事情其實是經不起算的。
當真正有精力和時間坐下來一一盤算的時候,才會真正的發現王不餓在這方面到底有多強大。
例如說,王不餓認為張良有大才,所以在張良來了之后便開始委以重任。
在起家階段,甚至直接將敖倉交給張良來負責。
那個時候的張良有什么?
他什么也沒有,除了頂著韓國貴族的名頭以外,所做的事情更是一無所成。
即便這樣,王不餓還是相信他能夠成功。
于是,張良用后來的表現告訴眾人,王不餓沒有看錯。
王不餓說張不衣不適合領軍作戰,這讓當時的張不衣很是郁悶不解。
后來倒是給了張不衣一次機會,雖然那一仗打的也不錯。
但事實證明,張不衣領軍適合干那種摟草打兔子的活,真正讓他去執行戰略任務的時候,是不合適的。
因為到現在看來,當年張不衣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也為后來的西域之戰埋下了一定的隱患。
當日若是讓韓信或者灌嬰站在張不衣的位置上,或許會想辦法跟匈奴人打一仗,盡量消耗一下他們的有生力量的。
而在禁衛軍大將軍這個位置上,張不衣卻做的很好。
這些年來從禁衛軍中走出了數千基層軍官,于是乎,每年禁衛軍選拔的時候,各軍將士都是拼了老命也要爭一把的。
緊接著便是灌嬰,當年灌嬰是以游商的身份加入漢軍的。
結果王不餓在見到灌嬰之后,便給了他一個機會,隨后灌嬰的發展便一發不可收拾,猶如坐了火箭一樣往上竄。
后來還發掘了韓信這種猛將,而對于韓信,王不餓也同樣沒有吝嗇給予機會。
在滅楚一戰的時候,王不餓更是給予了韓信絕對的信任,和絕對自由的發揮機會。
而韓信也沒有讓人失望。
如果說這只能證明王不餓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的話,那么接下來立國之后,王不餓的一系列操作也是讓人震驚不已的。
沒什么聲名的王陵被任命為工部尚書。
曹參接任吏部尚書。
張蒼上任戶部尚書。
田儋負責商部的事情。
王離則負責兵部的事情。
事實證明,這些人都很好的完成了本職工作,甚至在這個位置上,就目前而言,是找不到比他們更適合的人的。
除此之外,王不餓還一手建立了大漢的三級教育制度,科舉制度。
稱帝八年,三級教育制度開展五年,現如今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漸漸的跟了上來。
雖然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觀察這個成果,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現行制度下,大漢百姓對于朝廷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
大人們有機會工作賺錢,賦稅逐年都在降低,甚至還有抵消賦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