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加利亞對塞希兩國的舉動,商議對策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反應同樣激烈,那就是奧匈帝國。
在維也納,一場奧匈帝國會議正在這里召開。商議的問題,同樣來自塞希冒出來的問題。
“陛下,諸位,這次塞爾維亞與希臘兩國的行動,影響非常大,來自意大利的電報,在詢問我們的態度。”
身為奧匈帝國外交大臣兼部長會議主席的古斯塔夫·卡爾諾基伯爵,正當著皇帝與重臣的面,說出這次會議的主題。
當然意大利發來的電報,不過是引子,更多是考慮奧匈在這場戰爭中,自己的利益。
當卡爾諾基伯爵說完后,身邊的奧地利首相愛德華·塔菲伯爵開口道。“我認為目前我國對巴爾干目前爆發的戰爭,需要給與足夠的關注,因為這對我國接下來擴大在巴爾干地圖的影響力至關重要。因為目前這場戰爭有失控的嫌疑,所以我認為目前最好不要插手,不過可以給我們可能的盟友,提供更多援助。”
很明顯,這位奧地利首相不愿意奧匈貿然插手這場戰爭。
“塔菲伯爵的話說的沒錯,我也非常認同。”
這次開口的事匈牙利首相蒂薩·卡爾曼,這位執掌匈牙利王國大權的首相,在匈牙利非常有名望。所以他的話,基本代表的匈牙利王國的態度。
面對兩位王國首相的話,身為帝國政府第一人的卡爾諾基伯爵,隨后搖著頭說道。“我非常認同兩位的觀點,當然也不想將奧匈帶入這場戰爭,但是我認為波黑問題不能在拖延下去了。”
說道這里,卡爾諾基伯爵將頭轉向蒂薩·卡爾曼這位匈牙利首相,因為這位首相的作梗,讓奧匈帝國一直不能達成吞并波黑的決議。
在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奧匈兩元制帝國,在對外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需要兩大王國首相一致的認可。
這是不是感覺不可思議,這沒辦法,當時在1848年歐洲革命,以及后來組建奧匈帝國上,為了獲得匈牙利人的支持,不得不做出如此決定。
這也導致匈牙利人在帝國權力大增,任何可能威脅到其地位的決議,都會被其強烈反對。
吞并波黑地區,這在匈牙利人看來,就是在威脅到他們的政治地位。因為該地區有大量的塞爾維亞人。尤其是在吞并該地區之后,國內的塞爾維亞比例將達到前三,如果在吞并塞爾維亞王國,那么其人口將于匈牙利人差不了多少。
這種情況下,那么自己在帝國的地位也將大幅降低,所以這才是匈牙利人的反對的原因。
而面對卡爾諾基伯爵投來的目光,匈牙利首相蒂薩·卡爾曼根本就無視。
看到對方不開竅,卡爾諾基伯爵只能將目光轉向約瑟夫皇帝。身為皇帝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當然知道這是什么意思,這時候必須自己出馬,不然波黑問題老是解決不了,這將嚴重影響到奧匈的利益。
“蒂薩·卡爾曼,我向你保證,匈牙利人的地位不會被消減。”
面對皇帝的話,蒂薩·卡爾曼雖然心有不甘,但是面對皇帝的目光,他幾經內心掙扎后,只能選擇默認。“那就按照陛下的意思辦吧,我們匈牙利王國尊重陛下的意見。”
好了,這下最大問題終于解決了,接下來奧匈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對方必須對波黑問題,給與答復。
面對早就萬分困難的奧斯曼帝國來說,來自奧匈的施壓,讓他們根本沒有拒絕的本錢,只能答應下來。
當然他們也不是什么都沒有獲得,仁慈的奧匈帝國,還是掏出了240萬英鎊做出該地區的補償費用。
不過這筆錢,對于目前的戰局更本就沒有太大作用。
當然奧匈吞并波黑,這進一步加大了巴爾干地區的動蕩,讓局勢朝著不可琢磨的方向發展。